“現在用電安全了,心里也踏實了!”6月22日,晉中市榆社縣文昌苑小區業主王女士看著新更換的電纜設備,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久前,她還在為小區的用電問題輾轉奔波。
時間回溯到3月19日,王女士和其他業主代表在榆社縣信訪大廳向坐班接訪的副縣長楊秀龍反映了小區用電安全隱患問題。“大家反映的問題,給我幾天時間,馬上核查,徹底解決!”楊秀龍當場作出承諾。隨后,縣政府立即協調電力部門進行現場核查,發現文昌苑、雍景府兩個小區的電纜確實未達省標。
問題確認后,整改工作全面展開。榆社縣政府組織召開由住建、供電、鄉鎮、社區及開發商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專項整改組,并建立日調度機制,確保整改高效推進。目前,兩個小區問題電纜已全部更換并驗收并網,700余戶住戶用電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這一溫暖人心的案例,正是榆社縣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生動寫照。
在學習教育中,榆社縣信訪局堅持“開門辦信訪”理念,將領導干部接訪下訪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抓手。全縣縣級領導輪流在信訪大廳坐班,確保每日至少有1—2名縣級領導直面群眾訴求。
“現在可以直接向縣領導反映問題,比過去層層轉交踏實多了。”文昌苑小區業主王女士由衷感慨。榆社縣推行的“面對面、零距離”接訪模式成效顯著,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縣處級領導干部接訪群眾25批80余人次,推動了信訪事項得到有效化解。
據了解,為了讓更多干部在服務群眾中增長才干,榆社縣創新建立了“新提拔干部信訪掛職”機制。目前,已有5批15名新提拔科級干部在信訪大廳開展接訪鍛煉。他們通過“一聽、二問、三分析、四處理”的標準化工作流程,在一線直面群眾急難愁盼,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提升了自身服務群眾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針對群體性事件和復雜訴求,榆社縣委、縣政府積極推行“限時到場”工作法。明確規定:涉及縣直單位的信訪事項,責任人須半小時內到達現場;鄉鎮駐地外的訴求,響應時間不超過1小時。全縣45個縣直單位、7個鄉鎮均建立了領導干部接訪值守臺賬,這種快速響應機制確保了問題能夠快速有效處置。
榆社縣信訪工作不僅注重“接訴即辦”,更著眼于源頭治理。通過對信訪數據的深入分析研判,發現物業管理、農村土地、農民工欠薪等幾類問題占比較高。為此,該縣專門開展專項治理行動,住建部門對全縣物業企業進行評級考核,農業農村局組建土地仲裁巡回法庭,民政局和人社局設立農民工工資保障金賬戶。這一系列舉措成效明顯,今年以來相關投訴量顯著下降。
“信訪工作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榆社縣委書記郭建雄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創新工作方法,通過推行領導接待日公示制度,定期研判信訪形勢,適時召開專題聯席會議,推動信訪事項化解。同時,將信訪事項的程序性受理與實體性解決有機結合,進一步暢通黨群“連心橋”,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