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碧波蕩漾,兩岸生機勃發。廠礦車間里,新質生產力項目頻頻“上新”;蒼翠山色間,清潔綠電勁風涌動;藍天白云下,“低空”起飛筑夢蒼穹……
今年以來,襄垣縣錨定高質量發展坐標,精準對接“兩重”“兩新”政策導向,緊抓京長對口合作戰略機遇,踐行招商引資“363”行動計劃,聚鏈成勢、協同共振,推動傳統產業“蝶變新生”、新興產業“乘勢而起”、未來產業“競逐藍海”,這座工業縣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產業煥“新”
煤炭作為化工產業根基,經現代焦化技術的千錘百煉,昔日“黑金”正經歷著從燃料到原料的蛻變。
金鼎鋼鐵集團煤焦化有限公司今年投產的LNG馳放氣制高純氫聯產合成氨項目成為行業標桿。“項目年產高純氫3600萬立方米、液氨4.8萬噸,僅液氨一項,每年就能創造1.1億元產值。”董事長陳利濤言語間滿是自豪。
金鼎的蝶變,僅是襄垣縣現代煤化工產業蓬勃發展的冰山一角。在山西省首批D級化工園區與5G智慧工廠技術雙輪驅動下,金燁焦化197萬噸搗固焦爐氣勢恢宏,14.88萬噸 LNG、2000萬方高純氫氣保障能源供應、精細化工尖端領域;潞安煤基清潔能源以180萬噸煤制油為核心,20萬噸航空煤油立標桿,30萬噸烯烴分離項目成功打通高端化學品通道……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襄垣煤化工產業鏈不斷向高端化、精細化延伸。依托“制儲運加用一體化”氫能全產業鏈布局,煤炭經精密工序“點石成金”,衍生煤焦油、硫銨、粗苯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資源“吃干榨凈”。
從單一供能到全鏈條循環,從傳統原料到綠色低碳新支撐,襄垣現代煤化工產業探索出一條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工業固廢變“寶”
新材料是產業變革的綠色引擎,工業固廢通過資源綜合利用創新技術重獲新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城市寶藏”。
“我們的碳基建材強度標準在持續躍升,比國家標準還高出30%。”宏瑞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史強的話語,傳遞出襄垣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技術革新決心。如今,該公司一期10條智能生產線已投產,二期達產后年產能可達2000萬平方米,每年可消納20萬噸煤矸石等固廢,帶動400余人就業。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核心動能。依托“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共享北大-長治襄垣化工聯合實驗室成果,推動產業鏈深度變革:潞安180項目發揮鏈式效應,氯氣直供東江環保制三氯化鐵,電石渣轉化為工業鈣粉,煤氣提純氫能,資源利用率高達98%;瑞恒化工60萬噸PVC項目位居產業鏈核心,帶動萬普凈水聚合氯化鋁、龍翔高科玻璃制品等企業,形成“煤-化-材”閉環生態;華星生態廢催化劑項目年處理5萬噸廢催化劑的高效生產線,深度提取稀有金屬,填補省內相關產業循環經濟的空白……
圍繞瑞恒化工延鏈補鏈,新勝達碳基工業循環經濟一體化等上游供應鏈項目有序推進。瑞恒5萬噸氯化石蠟、金鈣20萬噸氫氧化鈣和氧化鈣等項目高效推進中,中催5000噸催化劑生產及預還原、貝爾30萬噸水溶肥等項目加快實施,實現新材料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
從“工業包袱”到“城市寶藏”,襄垣以PVC深加工產業鏈及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為突破口,構建起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產業生態系統。
制造產業向“智”
高端裝備是產業躍升的硬核支撐,智能化生產線、數字化管理系統加速落地,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大步邁進。
走進山西省山力鉑納橡膠機帶有限公司,7條智能生產線馬力全開,機械臂精準作業,一卷卷抗阻燃橡膠機帶高速下線。依托與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共建的“高性能輸送帶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企業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為引擎,產品覆蓋煤炭、焦化、鋼鐵、電力、港口、建材、冶金等關鍵領域,年產能達300萬米,年產值突破5億元。副總經理王金領自豪地說:“我們用科技重塑傳統產業,讓‘襄垣制造’走向全國。”
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創新領跑一路。更多行業標桿正競相迸發創新活力,鐵福來瓦斯鉆機以90%的智能化率領跑市場,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仁達機電智能玉米收割機憑借17項核心專利,攻克復雜地形作業難題;卡士途數控機床、酷納斯通子午輪胎、景盛LED照明裝置等項目加速投產,產業創新矩陣日益壯大……
從農業機械到礦用裝備,政校企攜手共建“智造生態”,襄垣正全力搭建200億級裝備制造產業矩陣,實現從“襄垣制造”到“襄垣智造”的跨越。
新能源產業逐“綠”
新能源作為驅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襄垣錨定“綠色能源+”新賽道,以千兆瓦級新能源矩陣重塑產業版圖,不斷書寫綠電發展嶄新篇章。
在“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一期)5萬千瓦光伏項目建設現場,以日均200余根的速度植入綠色根基。“項目采用模塊化建設模式,由光伏發電場區、升壓匯集站、電力外送通道三大核心單元構成。”光伏項目經理徐金鋒介紹,“項目建成后總發電量達233.47萬兆瓦時,累計可節約標準煤約74.7萬噸,年均減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約14.35萬噸”。
“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位列山西省首批試點項目名單之首,以“園中園”模式優化布局,總投資205.68億元,建成的110千伏太平金燁輸變電工程,可實現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并網發電,年供電量預計突破12億度,為周邊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綠色電能,為襄垣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綠色能源保障。
為積極探索綠電綠證交易、綠電直連等多種方式供給機制,襄垣縣把“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列為全縣“一號工程”,加快推進中南電力50MW光伏、華夏智慧混合儲能項目建成并網,“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臺建成投運,加速推進中南電力50MW風電、國華綠點100MW光伏、久安——太平220kV輸電線路、中潤盛和微風發電等“源網荷儲”二期項目開工建設,著力打造經濟高效、供需協同、安全充裕的綠色用能洼地,為省、市能源體系試點探出路徑、作出示范……
從增量配電網直供綠電,到智算儲能園“電費+算力”雙重讓利,襄垣縣著力拓展新能源應用的新領域、新場景,打造安全高效、穩定可靠的新能源消納體系。
低空經濟向“新”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賽道之一,不僅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新方向,更預示著一片萬億潛能新藍海。
朝陽初升,在古韓鎮八里莊村,搭載高清攝像頭的無人機穿越山林,即時傳回的熱成像畫面在縣城市設計館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清晰呈現,幫助護林員及時掌握情況,提高巡林質量和管控效果。
“一架無人機每天可完成8—10個架次巡航,相當于20名護林員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了防火巡查覆蓋面和響應速度。”據縣低空經濟項目經理邱文武介紹,目前,正全力推進縣城市設計館低空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借助AI智能影像分析技術,將與交通、城管、應急等多部門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共用,有力推動城市治理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無人機操控技術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職業技能。在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東湖校區),正傾力打造“職業體驗中心”實踐平臺,推動前沿科技從“理論云端”落地“實踐現場”,為低空經濟高地建設添磚加瓦。
低空經濟要飛得穩、飛得長遠,離不開完整產業鏈的支撐。襄垣縣高標準推進“五好兩宜”和美鄉村低空經濟項目,通過搭建低空經濟技術創新平臺,加強與省通航產業集團、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深入合作,打造集人才培育、運營服務等為一體的低空經濟示范基地,共同推動低空經濟蓬勃發展。
向新而動、逐綠而行。襄垣縣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傳統產業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現代化產業加速奔赴“藍海”,一股股“新”力量噴薄而出,向著產業中高端奮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