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個分撥口每小時處理近萬件快遞,6輛快遞專車與73臺免費公交每日直達12個鄉鎮120個行政村,41條客貨郵線路全面覆蓋323個村級配送點……8月26日,走進武鄉縣快遞物流分撥中心,智能大屏上實時更新的物流數據躍動出全縣物流網絡活力。
“我們用公交的‘腿’、郵政的‘包’、數據的‘腦’,打通物流進村‘最后一公里’。”在統籌分撥配送與客貨運業務的一體化智能監控平臺前,該中心負責人邱斌形象地總結道。
百業興旺,物流先行。破解“快遞不快”難題,近年來,武鄉縣以縣城為核心、鄉鎮為節點、公交帶貨為主力,通過物流節點共享、運力資源互補、末端寄遞共配,創新“交通+郵政+快遞+供銷”融合發展模式,構建起高效運轉的起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既為農村電商注入強勁動能,又為鄉村振興架起高速通道。
每天清晨7時50分,當分撥中心卷簾門剛剛升起,白綠相間的新能源公交車已排成隊列,車身上的“客貨郵”標識在晨光中格外顯眼。搬運、擺放、清點……司機師傅們麻利地完成了當日的快遞裝車。
“按照規定,我們每輛公交車的后兩排和底倉用于貨物安放,通過采用綁帶、固定環和隔板等保障措施,即可靈活調整放置空間,又能適應不同規格的包裹運輸。”武鄉縣快遞物流分撥中心總經理董靜君說,“每日出車前,司機都需檢查貨物綁扎情況,行駛中若發現異常須立即停車處理,既保障‘公交貨運’的高效便民,又嚴守了公共交通安全底線。”
“能幫鄉親們運貨到家門口,很驕傲。”武鄉至洪水線路的公交車司機宋小云咧嘴一笑,順手把保溫杯里剛泡好的枸杞水分給搭班的小年輕,“走!鄉親們等著呢,咱這就出發。”隨即,一輛輛載著包裹的“幸?燔”向著縱橫交錯鄉間小路駛去。“利用武鄉縣城每日運營的城鄉、鎮村免費公交富余空間裝載快遞,讓公交車變物流車、司機師傅變快遞員,既可帶快遞下鄉,又可帶農產品進城。”武鄉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交通運輸發展中心主任王舜卿表示,該服務體系讓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寄遞服務,極大地激發了農村的消費熱情。
“交郵快供”四融合不是簡單疊加,關鍵在于打破部門壁壘,再造一套毛細血管級的流通系統。
每天下午4時30分,下北漳村的李衛英總會準時守在家門口。作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村級服務點和縣域商業建設農村快遞物流服務點負責人,她此刻格外忙碌。“公交到站了,大家快來拿快遞!”隨著她在微信群里一聲招呼,左鄰右舍便聚攏過來。
一邊掃碼登記,李衛英一邊將包裹按村民門牌號分堆摞好。身后貨架上整整齊齊碼著沾著泥土的南瓜、真空包裝的小米,這些貼著“武鄉特產”標簽的包裹,即將搭乘傍晚的返程公交車奔向武鄉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
“我們村這個服務點是由縣交通運輸局和縣電商辦選定,郵政及各家快遞公司共同合作建設的。”下北漳村黨支部書記李志亮介紹,以往村民收發快遞還得往鎮上跑,現在通過免費公交車每天送到村里,大家只需要跑一次,而且不用出村,收取更方便快捷。
“以前小米每斤只能賣3塊錢,現在銷路打開,價格也上來了。”李志亮補充道,村里通過各個電商平臺銷售小米的有20多家。
“上午分揀、下午進村”。如今,武鄉縣特色農產品外銷已實現“市內當日達”和“省內次晨達”的極速配送。武鄉梅杏、草莓、小米等特色農產品正乘著這股東風,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