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豁梅杏越紅,王紅飛就越忙。
6月中下旬,正是武鄉縣賈豁鄉梅杏收獲的時節。“忙,手機滴滴響個不停,一天上山好幾趟……”說起前段時間的忙碌,王紅飛嘴里念叨著,眼角卻帶著笑。
郭村、胡莊、古臺……這些藏在太行山深處的小村莊,因為一顆顆小梅杏“鬧騰”而忙碌起來。王紅飛的身影總在果園和快遞點之間來回轉——作為鄉里的電商大戶,他手機里存著幾十個種植戶的電話,微信里全是全國各地的訂單,褲兜里還揣著個小本子,記錄著采摘多少、打包多少,活脫脫就是賈豁梅杏“豐收突圍”的縮影。
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這些小果子還困在“肩挑背扛”的小農經濟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郭村黨支部原書記魏萬富帶領大家第一次在貧瘠的山崗上栽下15000株梅杏苗。那時候各家各戶分散著種,好不容易等了六七年到了盛果期,梅杏熟了卻沒有銷路,只能挑著擔子趕大集,趕上雨天爛一地是常事兒。“最開始大家都是抱著‘試試’的心態。”魏萬富回憶,“一畝地收幾百斤,能換點油鹽錢就不錯。哪想到現在能賣到全國各地?”
三十多年來,賈豁鄉人摸著石頭過河,不光摸透了梅杏的“脾氣”,還在產業路上慢慢蹚出了新路子。從一開始零散著種,到現在發展到1.5萬畝,8000畝已到盛果期的梅杏樹,一年能產300多萬斤梅杏,產值達1000多萬元。寒露后修枝、春分施有機肥、坐果后疏果、成熟前盯著天氣預報搶收……這些幾十年傳下來的管護方法,如今都寫進了鄉里的“標準化種植手冊”,從各家自己摸索變成了統一的模式。
“前幾年還是各賣各的,今年鄉里統一找銷路,果子還沒摘完,訂單就排到地頭了。”韓道溝村梅杏種植大戶喬晉紅想起豐收的場景,臉上的褶子都笑開了。
這份底氣,來自賈豁鄉打破小農經濟的“組合拳”。2024年賈豁鄉各村聯合出資成立了山西豁達開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給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動能。今年開春,梅杏樹剛冒出花苞,鄉黨委就趕緊請來農業專家指導疏花疏果、提高品質,還早早琢磨“賣得好”的法子:鄉領導帶著樣品跑展會、找客商,把散戶的果子打造成“賈豁梅杏”品牌;村干部們在果園架起手機直播,展示梅杏“咬一口脆甜帶香”的新鮮;像王紅飛這樣的“網紅”則忙著匯總訂單、協調物流,讓大山里的果子接上互聯網的“線”。當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時,這小小的果子里便盛滿了團結的力量,也承載著共富的希望。
“你看這果肉,細膩沒渣,甜度正好!今天下單,兩天左右就能嘗到來自太行山的美味兒!”直播鏡頭前,郭村黨支部書記馮永強舉著梅杏吆喝,屏幕上“下單”提示不停滾動,一場就賣出5000多斤。縣城的快遞點里,貼著“賈豁梅杏”標簽的包裹最多時一天發2000多件,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從“提籃小賣”到“電商爆單”,這顆小果子算是漂亮地“破圈”了。
為了提高梅杏的產業化、品牌化水平,賈豁鄉搞起了梅杏凍干精深加工,投資70多萬元在賈豁村建起梅杏篩選車間,推動梅杏產業全鏈條發展,帶動梅杏產業提質增效。
“這些年我們還舉辦農耕文化、梅杏采摘等活動,吸引更多游客來賈豁‘打卡’,全力推動梅杏全產業鏈發展。”賈豁鄉黨委書記李彤說,接下來會緊盯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用好梅杏資源引進龍頭企業,把梅杏產業做大做強,讓梅杏產業在鏈條上活起來,帶動更多村民持續增收。
今年的賈豁梅杏已經賣完了,王紅飛的手機總算不那么“吵”了,但他又忙著整理訂單數據,和大伙兒盤算明年的計劃:梅杏烘干機得再訂幾臺,將梅杏熬成好吃易儲存的杏醬,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陽光下,果園枝葉依舊繁茂,仿佛在孕育著下一個更紅火的豐收季。而那些從分散到聯合、從傳統到創新的故事,正隨著梅杏的香甜,飄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