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服務站了!遇到矛盾可以找綜治中心幫助調解,心里比以前踏實多了!”家住沁源縣官渠巷社區政府小區的史先生,緊握服務站調解員的手激動地說。
此前,因樓上馬桶管道老化腐蝕,史先生家衛生間頂板漏水不止,雙方多次協商無果。服務站接到訴求后,迅速組織相關五戶居民與業主委員會成員在社區面對面調解,最終達成共識:由社區監督,業主委員會組織施工隊進行改造。這起糾紛的高效化解,正是沁源縣綜治中心為民解憂的生動寫照。
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確保人民群眾的訴求有人辦、依法辦。為全面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沁源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重要抓手,在縣城區域科學布局50個服務站,著力打造“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治理服務體系,推動平安建設提質增效,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
高位謀劃 夯實基層治理“主陣地”
7月28日,沁源縣綜治中心辦事大廳,一體化開放式受理窗口整齊排列,工作人員正引導群眾辦理業務。
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思路,沁源縣綜治中心科學規劃功能分區,設置群眾接待大廳、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監控研判室等功能室,實現“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服務閉環,滿足群眾多元需求。同時,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跟蹤回訪等工作制度,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以往群眾解決矛盾糾紛要多處跑,如今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沁源縣綜治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該縣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由縣委政法委統籌、綜治中心搭臺、職能部門協同落實,不斷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將矛盾化解在源頭,把服務延伸到末梢,多方聯動為群眾打造安全、和諧、有序的生活環境。目前,綜治中心新建項目正在火熱進行,現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10月搬遷并投入使用。
在此基礎上,沁源縣綜治中心進一步完善制度、建強隊伍、樹立品牌,構建起“調解優先、分層遞進、訴訟兜底”的多元解紛工作體系,走出一條符合沁源實際、具有當地特色的實踐之路。三級綜治中心被打造成反映民意的“直達車”、提供綜合服務的“便民臺”、調處矛盾糾紛的“終點站”。同時,總結歸納出矛盾糾紛化解“五個一”工作流程——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受理、第一時間協調、第一時間化解、第一時間反饋,通過貼心服務優化辦事流程,力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平臺聚力 打造便民服務“綜合體”
“現在辦事太方便了!不用東奔西跑,服務站就能解決。”在沁河鎮綜治服務站,剛咨詢完法律問題的李先生笑著豎起大拇指。沁源縣綜治中心充分發揮基層治理“神經末梢”作用,通過“一站式”服務實現了“小事不出站、大事不出社區”。
在矛盾化解方面,各服務站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資源,讓群眾在一個地方就能把糾紛說清、把問題解決;治安防控中,現代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讓綜治平臺更智能,接入全縣“雪亮工程”監控系統后,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實時監控和動態管理一目了然,基層治理更精準、更高效。
服務站的便民觸角還在不斷延伸:法律咨詢臺前,律師耐心解答群眾疑問;心理咨詢室里,咨詢師幫助居民疏解壓力;政策代辦窗口,工作人員為群眾跑腿代辦各類事項……針對老年人易受騙的問題,定期開展的反詐講座座無虛席;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戶籍、社保等業務代辦,更是把服務送到了群眾心坎上。谷遠路社區的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活動中,志愿者發放手冊時的細致講解、講座上生動的案例分析,再加上社區微信群里定時推送的知識,讓群眾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防騙意識不斷提升。
長效運行 激活共建共治“新動能”
為確保服務站長效運行,沁源縣建立健全部門聯動、群眾參與、考核督導等工作機制。“群眾點單、站點派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的服務模式,讓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積分獎勵制度則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群眾參與的熱情之門,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在蓮花池社區,積分獎勵制度的成效看得見、摸得著。居民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矛盾調解等志愿活動,積累的積分能兌換生活用品。居民老張就是其中一員,他笑著展示自己用積分換來的小藥箱、臉盆、圍裙:“這樣的方式真好,既能為大家服務,自己還能得實惠,以后我更要積極參與!”
如今,走進沁源縣的大街小巷,和諧安寧的氣息撲面而來。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讓基層治理有了“主心骨”,讓群眾有了“貼心人”。未來,沁源縣將持續深化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推動50個服務站從“有形覆蓋”向“有效運行”轉變,努力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基層治理新格局,讓平安之花在沁源大地絢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