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沁源縣西環路入口處迎來晨練居民。曾經塵土飛揚之地,如今變身“口袋公園”。行駛在國道241線,只見機械化清掃車有序作業。曾經煤塵覆蓋的路面,如今重現本色……
變化,肉眼可見。
這是該縣推進市政公用一體化的生動注腳,讓人們對“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有了更具象化的感知。
從“各管一攤”到“全域治理”,這場以“繡花功”推進的變革,正讓城鄉面貌從“面子”到“里子”均發生著蝶變。
把“花錢養人”變成“花錢買服務”,三年前,《沁源縣城市政公用一體化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印發。針對城郊環衛標準不一、園林綠化管干不分、市容環衛和園林綠化管養工作人員交叉配置等方面不足,該縣按照政府購買服務思路,實施縣城市政公用一體化,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垃圾分類提級擴能,提高環衛服務水平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效能,助推縣城環境質量提檔升級。
考量之細致用心,足可見沁源縣“繡花功”下得足。
曾經,市容環衛、園林綠化等部門職責分割,“各掃門前雪”導致綠化帶垃圾無人清、河岸漂浮物無人管。為此,沁源縣打破壁壘,將道路清掃、綠化管養等20余項作業“打包”委托第三方,實現“一把掃帚掃到底”。
縣園林環衛事務中心主任胡勇剛介紹,管干分離后,政府職能部門從“運動員”轉變為“裁判員”,作業效率提升30%以上,建成區道路保潔率達100%,綠化管養等級提升至二級。西環路入口處空地改造便是一處縮影——曾經雜草叢生、堆滿建筑垃圾的角落,經專業團隊打造后,已成為居民晨練、年輕人拍抖音視頻的“網紅”公園。
市政公用一體化不斷推向深入,沁源縣“繡花功”針腳密,治理觸角延伸至縣域交通干線。
2024年7月起,全縣314公里國省干線、縣鄉公路納入環衛“版圖”。針對全縣煤炭企業多、運煤車流量大的特點,沁源縣創新采用“機械洗掃+人工撿拾+應急處置”模式——
每5公里設固定保潔員,131臺洗掃車、灑水車每日循環作業,4支應急隊隨時待命。智慧環衛云平臺成為“最強大腦”。在監控大屏上,300余名保潔員定位實時更新,107臺作業車輛的油耗、軌跡清晰可查。
“數字化監管讓作業從‘粗放’變‘精準’。”縣衛生健康保障中心主任史沁山說,近年來,公路干線揚塵濃度顯著下降,群眾投訴量逐年減少,煤企運輸路段逐漸從“臟亂差”蛻變為“暢潔綠”。
沁源縣“繡花功”力道勻,讓工作成效不僅體現在環境“顏值”上,更溫暖著民生“里子”。
凌晨5時,環衛工人郭美榮駕駛電動保潔車開始作業。“現在有機械幫忙,一天能省一半力氣。”
現今,一線工人不僅勞動強度降低,還享受到社保繳納、四季勞保、高溫補貼等福利,工具箱里的香皂、手套、反光背心等勞保用品每季更新。
“目前,全縣交通主干線環境衛生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為群眾提供了舒適干凈的出行環境,也給外來游客和投資者留下良好印象。”史沁山表示,這項工作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生活質變,“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日常。
從縣城街道到國省干線,從“機械換人”到“數字賦能”,從“粗放式”到“精細化”,沁源縣市政公用一體化不僅掃出了城鄉潔凈,更掃出了治理效能。
今天的沁源,街凈路暢、岸綠景美,正以“繡花功”繡出民生幸福新畫卷——它掃去的是塵土,凝聚的是民心,繪就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