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各類資源,蹄疾步穩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一次次理論宣講、一支支志愿服務隊伍、一場場鄰里活動吹響文明的號角,讓文明之風吹得群眾心里暖、干勁足。近年來,沁縣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精準聚焦群眾所需所盼,緊盯文明實踐的短板和弱項,用文明實踐推動文明創建。2021年全縣文明實踐三級基礎建設全面完成,全市現場會在沁縣召開。2024年在政府集中辦公改革中,擴增全新的文化服務平臺,融合三家行政單位、四個社會團體,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平臺共建,促進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效能大提升。
沁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聚焦農業高地這一戰略,重點打造沁州黃鎮文明實踐所“小米粒”助農服務項目,成功后復制經驗,在全縣建立起千人助農文明實踐服務圈。覆蓋全縣11項重點產業,組建224支圍繞農業產業開展便企便民服務新軍。與此同時,聚焦文明文旅融合,在實踐中進行融合發展嘗試。11個鄉鎮公共場所共用一體布置、一同活動。紅色遺址、旅游景點等文旅陣地共享,有游客的地方就有文明實踐項目,有文化活動的地方就有文明實踐活動開展。
沁縣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協同推進。在鄉鎮,各鎮、村結合實際全力打造規范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大力整合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廣場、社區文化場所等現有基層陣地,尤其是鎮、社區在打造“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示范點上,始終以本鎮、本村、本社區的實際為依托,著力突出特色、凸顯亮點,使小站發揮出大作用。楊安鄉地處沁縣最南端,距縣城41.5公里,地多、留守老人多。該鄉的實踐所、站就由固定變為流動。上門通過聊天、拉家常等零距離式陪伴,進行宣傳、宣講;進地頭幫助春種秋收,助農助企;農閑時節守在進山出入口,發放水、扇子等物資,為老百姓上山“撿錢”做好守護。松村鎮所、站將“益條街”上的五個驛站,發展為九類325個“驛站”,服務內容包括從生活瑣事到生產助力的方方面面。利用園區優勢,做起“中間商”,解決“用工荒”“就業難”問題,在實踐過程中,企業和農民兩個群體、服務與被服務相互轉化,構建起“受助-成長-回饋”正向循環模式,輻射周邊10個鄉鎮、200個村,真正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向田間地頭延伸、向居民院落等生產生活一線延伸、向群眾家門口延伸。
為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表現方式更為多元、更為全面、更為立體,沁縣堅持全面開花樹形象,16年深耕端午節慶品牌,持之以恒做好“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堅持大家的節日大家過、百姓的節目百姓演,城鄉聯動、全民動員。在“學雷鋒·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上,5輛“新時代文明實踐號”巴士鳴笛起航,帶著義剪、義診、普法宣傳、道德模范巡禮等文明實踐活動走進山莊窩鋪,把特色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沁縣宣講團來自不同行業、涉及多種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開設“基層講堂”,巡回式、菜單式宣講及文藝宣講、網絡宣講等形式,推動理論宣講工作不斷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在沁縣,有這樣一群道德模范的肖像群,他們中有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老教師;有技藝嫻熟、愛崗敬業的工人;有忠勇無畏、勇斗歹徒的英雄……模范的輩出、典型的涌現、先進的彰顯,既為全縣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溫暖和感動,更傳遞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加快沁縣精神文明建設步伐。沁縣始終不忘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深化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積極組織開展鄉賢評選活動、廣泛開展“好家風伴我行”主題實踐活動,樹標桿、立榜樣,不斷強化黨建工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賦能……
如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成為沁縣兼具思想政治引領、傳播黨的聲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提供惠民服務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宣傳教育陣地,更是沁縣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精神動力所在,這座宜居宜業的美麗小城正不斷散發著催人奮進的精神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