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潞州區30多個社區公益托管班用貼心服務,有效解決一些家庭“帶娃難”問題。暑期接近尾聲,這些小小的托管班,已成為孩子們成長中的美好記憶。
民生的溫度,藏在“解燃眉”的及時里。兩個月前,部分雙職工家庭還在為孩子暑期安置犯愁,獨自在家的安全隱患、學業無人輔導的焦慮、閑暇時光玩手機的擔憂,這些煩惱困擾著父母的心。潞州區的公益托管班如及時雨,在30多個社區同步開展,讓“家長放心、孩子開心”從期盼變為現實。家長們“心里踏實多了”的感慨,不僅是個體家庭的解脫,更體現公共服務對民生痛點“不缺位”的擔當——當政府把群眾“煩心事”記在心上、抓在手上,民生暖流便有了源頭。
民生的厚度,寫在“有質感”的服務里。托管期間,淮海社區墨香與算術題共舞,文衛社區安全情景劇與作業輔導交替,潞才社區AI實驗室與研學筆記相映。這些量身定制的課程,跳出了“看管式”托管窠臼。大學生志愿者俯身輔導,是教育資源下沉的寫照;分層教學安排,是因材施教的實踐;科技研學體驗,在孩子心中播下探索種子。托管班不只是“看護點”,更是成長“加油站”,讓孩子在陪伴中收獲知識與快樂。
民生的長度,顯在“可延續”的治理里。暑期接近尾聲,托管班意義已超“臨時服務”。潞州區以黨建為引領,將托管班作為“一老一小”服務支點,撬動基層治理大格局。從摸查需求到整合高校資源,從志愿者培訓到課程定制,這套成熟流程已成為可復制的“民生模板”。黨群服務中心從行政場所變身“兒童樂園”,“為民辦實事”從口號變為孩子們的笑臉,這一切都證明——好的民生服務,既要解一時之困,更要謀長久之策。
此刻,孩子們細數在托管班的收獲,家長規劃開學前的時光。這個夏天,托管班輻射范圍有限,但傳遞的治理理念已深入人心——民生改善從不是宏大敘事,而是藏在每個具體需求、每句真誠感謝中。
當越來越多的地方像潞州區這樣,把群眾的“小事”當作“大事”來辦,用精細化服務織密民生保障網,那么無論寒暑交替,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將流淌著幸福的音符,奏響新時代民生改善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