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暑氣還未散去,潞州區西街街道長安社區五交化小區的活動場地已熱鬧非凡。在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下,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悠閑地聊天納涼,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
曾經的五交化小區是典型的“高齡”小區,居民飽受小區設施老化困擾,改善環境的呼聲日益強烈。
如何規劃停車位?違建怎么拆除?屋頂漏水、樓體墻面剝落怎么解決?改造前,面對一個個棘手難題,長安社區以黨建為軸心,聚焦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開啟一場多元共治的治理變革,讓社區煥發新活力,居民幸福感持續提升。
聽民聲精準把脈,居民爭當“設計師” ,共繪老舊小區改造新圖景。長安社區黨委召集居民代表召開協商議事會收集民意。針對改造方案中的太陽能拆除、儲藏室清理等問題,充分征集居民意見建議。社區牽頭與施工方、產權單位反復協商,將合理化建議融入方案調整,確保改造直擊痛點、溫暖民心。同時,充分發揮網格員、樓門棟長、紅色物業、志愿服務隊等群體模范作用。通過常態化開展群眾“微心愿”行動,融入到網格日常走訪中,基層黨組織幫助居民群眾解決問題由被動變為主動。
長安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日芳說:“通過聽民聲,努力凝聚最廣泛的居民共識,讓更多居民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中來,真正實現自己的小區自己建。”
經過科學合理規劃,五交化小區充分利用樓棟周邊空間,新增設汽車停車位60余個,并新規劃電動自行車停放點。改造后,該區域停車容量顯著提升,樓棟周邊環境秩序得到明顯改善。
基層治理不僅需要傾聽民意,更要形成常態機制、將惠民舉措落實到底。長安社區黨委搭建“五方會談”平臺,聯動黨支部、物管會、政協委員、政府部門及居民代表,合力破解治理頑疾。面對違建儲藏室拆除的“硬骨頭”,組建“一對一”工作組,以情以理促成和諧拆除。同時,“有事好商量”平臺、線上問卷、居民代表會議等渠道全程貫通,確保民意不落空、訴求有回響。
治理效能正在五交化小區實現美麗蝶變。曾經“管道三天兩頭堵”的窘境,隨著地下管網改造工程的完工已徹底改變。
如今走進小區,映入眼簾的是全面更新的地下管網系統、平整硬化的道路、粉刷一新的樓體,基礎設施煥然一新。而比硬件升級更可貴的是,居民們從“站著看”變為“一起干”。“以前是‘大家改我才改’,現在是主動問‘還能為小區做點啥’。”一位老黨員感慨道。大家全程參與需求征集、施工監督和驗收評價,真正實現從“小區管理”到“家園共治”的轉變。
五交化小區的蛻變,是長安社區黨建引領下多元共治的生動縮影。當基層黨組織成為凝聚民心的“強磁場”,當協商平臺化為破解難題的“金鑰匙”,即使是棘手的老舊小區困局,也能在群策群力中煥發新生,織就幸福生活的亮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