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辦事平臺”讓民生服務觸手可及,“網格訂單”讓群眾所需落地見效,“暖新驛站”讓服務延伸至新就業群體……在潞州區,黨建的紅線串起了云端到巷尾的基層治理網絡,搭建起了政府與群眾的溝通平臺,勾勒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幸福民生畫卷,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智慧賦能 服務一鍵到家
“我反映的問題處理得很及時,平臺真是踏踏實實為居民解決問題的。”近日,看到自己的呼聲有了回應,澳瑞特社區居民晉玲玲滿意地說。
晉玲玲所說的事兒,是她通過社區“掌上辦事平臺”反映了家門口路段坡度較陡、缺少護欄,存在道路安全隱患。問題在平臺上一經提交,相關部門便予以回應、進行處理,很快消除了道路安全隱患。
“通過平臺,問題從發現到解決的時間縮短了,鏈條更清晰、責任更明確。”澳瑞特社區黨委副書記楊洋介紹,通過社區“掌上辦事平臺”,由居民點單、平臺派單、社區接單的服務模式,已經成為澳瑞特社區服務群眾的一個特色。而社區也會在系統提醒后,及時協調跟進,讓問題的處理實現閉環。
智慧黨建,如何從“指尖”走進百姓“心間”?為實現這一目標,潞州區聚焦城市治理痛點,創新推出“紅色物業+智慧平臺”模式,將基層黨組織體系深度嵌入物業服務全鏈條,讓服務更高效,居民更暖心。
如今,在潞州區,智慧黨建平臺正化身為服務使者,將便民服務精準送至千家萬戶。
力量下沉 激活發展活力
黨旗所指,振興所向。在滴谷寺村,村黨支部精準錨定“運動休閑 城市山村”品牌定位,以薩馬蘭奇公益活動為契機,盤活資源,串聯沿山步道與文化健身廣場,打造獨具魅力的鄉村休閑路線。同時,不斷創新“黨建+網格”治理模式,由黨員帶頭組建“暖心小分隊”,常態化走訪留守老人和困難群眾,以實際行動化解群眾燃眉之急。“平時,我們會經常過來看看留守老人,幫他們處理一些生活的問題。”滴谷寺村黨員志愿者王振說。
為讓基層黨組織根系深扎,潞州區通過構建“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真正將治理力量下沉到居民身邊。積極推行“四雙”機制(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雙評價),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下沉社區,讓“單位人”變身“社區人”,實現組織關系在單位、服務奉獻雙崗位。
在一項項制度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后成為社區治理的強大力量。目前,潞州區共有2148名在職黨員下沉社區,在政策宣講、法律援助、環境整治等崗位上發光發熱。
驛站暖“新” 匯聚治理力量
“沒單的時候就來這里坐會兒,挺不錯的!”網約車司機高雨菲面帶笑容地說。在她看來,“暖新驛站”不僅是能量補給站,更是聚人心的紅色陣地。
整齊劃一的充電樁、可供休閑的娛樂室、干凈整潔的休息室……走進太東街道“紅色導航”網約車司機之家,這里已成為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隨時休憩的“紅色港灣”。
驛站是陣地,更是紐帶。“我們聯合轄區共建單位,定期組織開展普法宣傳、安全知識普及等各類活動。”網約車司機之家負責人郭睫說,今年還組織開展高考送考服務,讓新就業群體從“服務受益者”轉變為“治理參與者”。目前,“暖新驛站”已吸引252名司機報到,成為基層治理的志愿服務先鋒。
從社區“指尖”的智慧聯動,到田間地頭的產業興旺;從網格里的暖心守護,到驛站中的溫情匯聚……在潞州區,黨建引領是融入每一次“指尖”點擊的便捷,是每一件鄰里煩心事的化解,是每一次風雨途中的溫暖停靠。正是這抹“黨建紅”,精準對接著百姓的急難愁盼,激蕩澎湃著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