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薄霧繚繞。潞州區老頂山街道雙橋莊村的“六度庭院”民宿內,炊煙裊裊,飯香四溢。來自鄭州的游客陳女士推開雕花木門,清新的山間空氣撲面而來。青石板小徑旁,泛紅的蘋果壓彎枝頭,遠處炎帝像在晨曦中若隱若現,輪廓愈發清晰。“聽說這里剛剛獲評全國文明村,果然實至名歸!”她一邊用手機定格眼前美景,一邊由衷贊嘆。
漫步村中,徽派風格的“一田一墅”“竹園窯洞”民宿白墻黛瓦,掩映于蔥郁林木間;充滿陜西風情的“地坑院”窯洞,古樸厚重又別具新意。“過去村里的老房子長期閑置,如今改造成民宿,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通車后,周末房間得提前一周預訂!”“六度庭院”民宿主理人黃麗麗手腳麻利地為客人準備早餐。如今,村里12家特色民宿集群發展,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50萬元,近百名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雙橋莊村的紅火發展,源于一場由內而外的“美麗突圍”。乘著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東風,村里拆除3500多米破舊圍墻,實施“降墻透綠”工程,讓各家精心打理的小院美景得以展露,連成一片,庭院風光化作流動的風景線。同時,引入乾圓文化、中蜂養蜂合作社等社會資本超1500萬元,盤活閑置資源,構建起“吃住行游購娛養”全鏈條產業。在這里,游客既能體驗農耕采摘的樂趣,又能欣賞非遺剪紙藝術,還能品嘗地道的西夏烤全羊,曾經寂靜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
村莊既要“面子”亮,更要“里子”實。雙橋莊村創新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劃分多個責任片區,由村干部包網格、黨員包組、網格員包戶,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角落。“有問題找網格員!”已成為村民的口頭禪。上個月,村民李大爺家水管爆裂,網格員接到電話后,半小時內就帶著維修人員上門處理。“現在鄰里互幫互助多了,矛盾糾紛少了,日子越過越舒心!”李大爺臉上洋溢的笑容,正是村莊治理效能的生動寫照。
“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如春風化雨,潤澤心田。馬玉萍家中窗明幾凈,綠植滿院,墻上“七星級文明戶”牌匾锃亮。“這份榮譽,我們全家人都格外珍惜!”圍繞愛黨愛國、勤勞致富、孝老愛親、綠色環保等十項標準,村里通過農戶自評、小組初篩、交叉評星、公開公示等流程,實行動態摘星掛星,村民爭“星”創優蔚然成風。
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為文明創建筑牢根基。雙橋莊村大力推進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改造,實現供熱、供水、通信全部入地。12條街巷完成提檔升級,新增36處景觀節點,停車場、充電樁、鄉村大舞臺、公共服務驛站等便民設施星羅棋布。曾經泥濘的小路變成平坦的柏油大道,雜亂的柴草堆變身精致小花園,村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立足青山綠水、閑置老宅等資源稟賦,雙橋莊村以“面子”塑形、“里子”鑄魂,解鎖了富民強村興農的發展密碼,既改善村容村貌、發展特色產業,又創新治理模式、培育文明鄉風,真正實現從“面子”美到“里子”。
“獲評全國文明村,是榮耀更是新起點!”夕陽為老頂山鍍上金邊,雙橋莊村黨建活動室燈火通明,一場民宿產業升級座談會正熱烈進行,村黨支部書記楊學軍話語鏗鏘有力。在文明創建的指引下,雙橋莊村正穩步推進“清涼圣地、康養雙橋”建設,以實干為筆、以民心為墨,奮力描繪出一幅人人向往的和美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