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谷山下、東外環旁,潞州區五馬街道北山頭村處處透著精氣神兒。新鋪的瀝青路油亮平整,路燈沿道而立,文化廣場上老人搖著蒲扇看孩童追逐嬉戲,黨建文化墻上的政策圖解引得村民駐足觀看……就在前不久,北山頭村捧回了“全國文明村”的金字招牌。
這個不足300戶人口的村莊憑啥獲此殊榮?近年來,該村以文明創建為抓手,錨定鄉村振興目標,硬是讓老村落換了新模樣:基礎設施向城市看齊,鄉風民風純凈淳樸,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繪出一幅“環境美、風氣正、日子甜”的美麗鄉村實景畫卷。
北山頭村以班子建設為核心,成立由村黨支部書記掛帥、“兩委”成員協同的文明村創建領導小組,構建起責任明晰、運轉高效的工作體系。通過制定年度創建計劃、實施閉環管理機制,實現文明創建工作常態化、規范化,為村莊發展塑形鑄魂。
“文明創建不是喊口號,得讓村民腳下有好路、屋里有暖氣。”村黨支部書記閆向軍堅定地說。如今,11棟住宅樓拔地而起,85戶村民搬進了電梯房;108戶新排房規劃整齊有序,污水管網鋪設到位,99%的農戶家中通上了暖氣和天然氣。去年落成的村委辦公樓寬敞明亮,一旁的文化廣場成了村民扭秧歌、拉家常、鍛煉身體的好去處。
村里的老人走在新鋪的柏油路上感慨萬分:“以前雨天踩泥坑,冬天守煤爐,現在跟城里人沒啥兩樣!”在推進雨污分流工程時,村里黨員干部帶頭拆除自家院墻,為鋪設管道讓路;“以氣代煤”改造過程中,村干部逐戶耐心講解、細致算經濟賬。如今的北山頭村,20名保潔員分片負責衛生,垃圾桶每日定時清運,就連墻角旮旯都難覓雜草蹤跡。
為引領時代新風,北山頭村開展“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為鄉風文明樹立量化“標尺”。誰家獲評十星級文明戶、典范星級戶,誰家就會招來其他村民羨慕的目光。常平英家掛牌“星耀農家”實踐點,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王寶作為創業致富帶頭人,李安平成為全市出租行業先進工作者,他們的事跡引得村民紛紛點贊。
村里創新推出的志愿服務積分制同樣頗具特色。幫獨居老人買菜、參與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都能積攢積分,憑積分可兌換洗衣粉、香皂等生活用品。年逾八旬的老黨員蘭雙旺化身“明星宣講員”,在文方街涼亭開設的“紅旗頌”黨課場場爆滿,他還獲評“山西好人”稱號。此外,村里定期舉辦的“半月談”邀請專家講解農技知識,“讀書會”組織朗讀者比賽精彩紛呈,“有事找志愿者,有難找村委”已成為村民的共識。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擱以前,村東頭的閑置廠房讓村干部們愁得直撓頭,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聚寶盆”。改建后的潞州區華夏斯坦福學校高中部,每年為村集體創收40萬元,還解決了3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村西頭的老磚廠經改造后,變身太航物流倉儲園;原村辦企業通過轉產外包重煥生機。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村南的“農業科技生態示范園”,125塊“開心農場”地塊出租給市民作為“城市菜地”,村里提供種子、農具和技術指導,每逢周末,前來種菜的城里人讓周邊農家樂生意火爆。村北的紅高粱產業園規模成片,每到秋收時節,釀出的陳醋香飄十里。
“文明不是墻上的畫,是村民過日子的甜。”閆向軍的話語樸實而真摯。從柏油路到暖氣房,從積分制到產業園,北山頭村把文明創建嵌進了柴米油鹽,讓老村落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今這朵文明之花,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散發芬芳,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