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陽光透過潞州區太西街道佳美綠洲社區“百姓會客廳”的玻璃窗,斜照進排練廳,墻上映出細碎的光斑。手風琴的悠揚旋律與揚琴的清越聲響相互交融,和著二胡、琵琶、竹笛聲交織成春日協奏曲,流淌出歡欣的韻律。“以前到處找地方排練,現在社區給了我們專屬空間,連呼吸都暢快了!”一位白發學員笑著擦拭琴鍵,眼角的笑意與窗外的桃花相映成趣。
佳美綠洲社區是擁有常住人口6200余人的大型社區,曾面臨基層治理的共性難題:13個小區如同散落的拼圖,64棟居民樓里回響著不同的訴求。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宋琪的記事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心聲:上班族希望文娛活動避開工作日,老年人期盼健康課堂送上門,年輕人渴望“減壓工作坊”……這些都是通過“百姓會客廳”收集到的問題。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原木桌椅取代了刻板的服務臺,墻面上懸掛的《二十四節氣養生圖》剪紙作品格外醒目。“將傳統文化與健康知識融合,這是我們‘流動微會客廳’的創意結晶。”工作人員指著作品介紹。每周,由人大代表、黨員骨干及社區相關組織組成的“輕騎兵”帶著折疊桌椅深入小區廣場、花園長廊,不定時收集民意。正是在這樣的移動站點,“錯峰課堂”的建議應運而生,如今晚間插畫課讓職場人也能享受藝術時光。
微信群的“叮咚”聲此起彼伏,“1+6+N”社群矩陣(1個總群+6個網格群+N個興趣群)成為社區的智慧網絡。社區在“銀齡樂活群”發起活動投票接龍,根據票選結果,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文藝四季風”品牌活動:春季開設太極拳公益培訓班,夏季開辦社區聲樂班,秋季推出非遺剪紙傳承班,冬季開展文藝成果匯演。如今,活動頻次從每月1場增至每周3場,累計參與超2000人次,居民文化活動滿意度顯著提升。“過去義診臺前門可羅雀,現在通過‘文藝四季風’品牌聯動,健康知識隨著剪紙班、聲樂班春風化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對此感觸頗深。
改變在點滴間發生。社區文化活動室里,居民自發組織的讀書會、插畫沙龍定期舉辦;花園長廊中,非遺體驗課與健康檢測吸引不同年齡居民互動;小區廣場上,太極拳方陣行云流水;黨群服務中心內,居民圍坐“會客廳”,將個體故事轉化為集體記憶,為社區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佳美綠洲社區以“小平臺”激活基層治理“大能量”,讓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在共商共建中共享發展成果。“百姓會客廳”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創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正如宋琪所言:“只有把居民的小事當作頭等大事,才能讓連心橋真正通向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