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井中心小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黃崖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教育

學校每周一的升旗儀式莊嚴肅穆

學校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清晨6時,當第一縷陽光掠過太行山脊,黎城縣西井中心小學校的廚房已經飄出陣陣飯香。炊事員張師傅正在準備早餐。在這個被山體環繞的鄉村小學里,“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承諾,正通過一頓頓冒著熱氣的早餐、一次次翻山越嶺的家訪,變成觸手可及的教育實踐。
這所始建于1980年的鄉村小學,從最初漏風漏雨的土坯房,發展到如今擁有12個教學班、43名教師、392名學生的現代化學校,不僅硬件設施煥然一新,更在教學質量上實現了驚人突破:2024年秋季,全縣五年級質量檢測中,該校數學平均分數名列全縣第一,3名學生躋身全縣前十。更令人矚目的是,這些成績的取得,并非通過題海戰術,而是在保證每天2小時特色課程的前提下實現的。
“很多人以為我們有什么秘密武器。”校長栗力強站在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前,看著正在測量蔬菜生長數據的學生們說,“其實答案很簡單: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習真實發生。”在這里,數學公式可以演算在菜園的田壟間,語文作文能寫在種植日記里,科學原理能在紅色研學基地的兵工廠舊址上得到驗證。這種扎根泥土的教育創新,正在書寫著鄉村教育的新可能。
雙軌育人:固本培元,特色賦能
下午5時30分放學鈴聲響起后,西井中心小學校的校園反而更熱鬧了。操場上,籃球隊、跳繩隊、足球隊正在訓練;勞動實踐基地里,五年級學生正在采摘自己種植的西紅柿;音樂教室傳來《太行山上》的合唱聲……
“國家課程開齊開足,地方課程留住特色。”上午完成基礎課程,下午三四節開展紅色研學、勞動實踐、體育鍛煉等特色活動。這種安排讓該校學生在全縣跑步比賽中屢屢摘冠。
但平衡并不容易。“有家長要求取消勞動課,多上數學課。”政教處主任栗孝忠老師坦言。學校最終用數據說服了家長:參與種植實踐的學生,不僅語文作文水平提升明顯,食堂浪費量還下降了10%。
紅色鑄魂:薪火相傳,潤心無聲
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是西井中心小學校最莊嚴的時刻。師生們齊聲高唱《國歌》,鏗鏘有力的聲音回蕩在太行山間。“我們這里曾是革命老區,紅色基因不能丟。”少先隊輔導員張志芳老師的話擲地有聲。
作為一所位于革命老區的學校,西井中心小學校將紅色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每季度組織學生觀看紅色電影,讓歷史通過鮮活影像的形式觸動心靈;帶領學生前往縣區酒廠等地開展紅色研學,將課堂延伸到社會大課堂中。
尤為難得的是,學校將紅色教育系統化、課程化,避免了形式主義的簡單重復:自編特色校歌,將紅色文化以藝術形式傳承;利用課間操勵志教育開展《少年中國說》集體朗誦,在日常點滴中涵養家國情懷;晨讀午歌的制度化安排,讓傳統文化與革命精神無聲浸潤。這些做法讓紅色基因真正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學校的創新之處還體現在將紅色精神與現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上。在研學基地開展的安全教育培訓、科普培訓和手工培訓,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融入了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等紅色精神。“紅色教育不只是簡單地講歷史,而是要在孩子心里種下精神的種子。”黨支部副書記董建華說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革命傳統內化為孩子們可感可知、可學可做的行為準則。
勞動礪志:耕讀修身,鄉土育情
西井中心小學校的校園里,有一片特殊的“菜園”——這里種植著學生親手栽培的200多箱蔬菜水果。這片菜園不僅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更是培養學生鄉土情懷的精神沃土。通過親身參與種植、管理、收獲的全過程,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勞動技能,更體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諦,培養了吃苦精神和勤儉節約的品質。
午休時分,六年級學生劉怡娜在作文本上寫道:“原來我們吃的每顆白菜都要經歷60天的風雨。”這個細節被后勤主任常黎紅在教師例會上反復提及:“教育的真諦就藏在這些真實的生命體驗里。”在他看來,學校精心設計的紅色研學、勞動實踐和陽光體育活動,都是在為山區孩子鍛造“帶得走的能力”。
學校的勞動教育超越了簡單的技能傳授,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勞動中的相互協作增強了集體意識,解決作物生長問題的過程鍛煉了思考能力,收獲后的分享更讓學生體驗到奉獻的快樂。這種扎根鄉土的勞動育人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勤儉品質,滋養了感恩與責任心。“我們不一定能培養多少‘狀元’,但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和一顆向上的心。”學校領導道出了樸素而真摯的心愿。
不僅如此,學校注重將勞動教育與鄉土文化傳承相結合。校園流動書柜中的鄉土教材、校刊,走廊里傳播的國學文化,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這種扎根鄉土的教育,正致力于培養既胸懷天下又心系家園的新一代。
教育公平:送教上門,家校共育
在西井中心小學校,“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學校班子帶領教師團隊翻山越嶺,確保每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教育。“有個腦癱孩子無法到校,我們就安排老師每周兩次上門送康送教,每次4節課,老師在上課前都會準備好詳細的教學方案。”教務處主任趙俊北說,“教育公平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這份堅守,源于學校對教育公平的深刻理解——公平并非一刀切,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宜的支持。送教上門、結對幫扶等措施,為特殊群體學生開辟了綠色通道,讓“有教無類”的理念落地生根。
學校還打破傳統家校界限,構建了開放共育的新模式:每學期至少兩次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并提出建議;鼓勵家長參與食堂監督,提升管理透明度。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態贏得了家長信任,打破了家校壁壘,形成了強大的教育合力。“以前家長覺得教育就是學校的事,現在他們會主動提建議,甚至參與學校管理。”副校長王彥波笑著說。這種家校協同育人的創新實踐,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強師固本:事業留人,專業成長
晚上9時,教師公寓的燈光依然明亮。48歲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的教師張玉超正在準備教具,她的書桌上擺著與北京名師線上教研的合影,墻上貼著學生手繪的“最受歡迎教師”獎狀。
“剛來時想過‘鍍金’就走,現在卻舍不得了。”張玉超說。讓她改變的,是學校“從上到下擰成一股勁”的團隊氛圍、對教師專業發展和生活關懷的雙重重視。
辦公室主任馬亞軍的電腦里存著一組對比數據:近3年學校教師流動率僅8%,不到周邊鄉鎮學校平均值的一半。“留人先留心。”馬亞軍帶領我們參觀教師公寓時揭秘:教師公寓配備獨立衛浴和空調,帶小孩的教師配備單獨宿舍,每位教師每月還有相關補貼……這些舉措極大地增強了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確保了一支穩定而富有活力的師資隊伍,為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奠定了基石。“我們要讓老師感受到,在鄉村教書不是犧牲,而是專業成長的機會。”馬亞軍動情地說。
語文教研組組長秦英英剛結束與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第二小學分校(北京古城二小)的線上聯合教研。他展示了手機里的“云教研”日程表:每周二下午2時,兩地教師準時連線,最新一次討論圍繞新課標作業設計展開。“鄉村教師最怕閉門造車,我們必須走出去。”教務處副主任喬夢鴿說。為此,學校積極與北京古城二小合作,定期開展線下跟崗培訓及線上教學質量分析活動,利用各種交流方式突破地域限制獲取前沿理念。這些舉措讓這里的教師始終保持著開闊的視野和創新的活力。
夕陽西下,校園里回蕩著孩子們的笑聲。塑膠操場上躍動的足球小將、菜園里忙碌的小小身影、教室中傳出的瑯瑯書聲,共同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教育圖景。西井中心小學校,正以堅實步伐,探索并書寫著鄉村教育的無限可能。
·記者手記·
西井中心小學校的成功實踐,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教育發展提供了諸多啟示。其一,鄉村學校完全可以在硬件設施和教學質量上達到甚至超過城鎮學校標準;其二,紅色教育與現代素質教育并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其三,鄉土文化不是發展的障礙,而是特色辦學的重要資源;其四,教育公平不是口號,而是需要通過具體制度設計和人文關懷來實現的價值追求。
這所鄉村小學,用其40余年的堅守與創新證明:只要理念正確、措施得當、執行有力,鄉村教育不僅能夠滿足基本需求,更可以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它的實踐也為破解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了可行路徑,其經驗值得推廣借鑒。
在傳承紅色基因、扎根鄉土文化的過程中,西井中心小學校正培養著一批批既胸懷家國又腳踏實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