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走進黎城縣西仵鎮西仵村,煥發新生的廠房正奏響鄉村振興的致富樂章——昔日閑置的校舍已變身現代化食品加工基地,菜籽油生產線隆隆運轉,金黃透亮的油液汩汩流淌;面點作坊蒸籠里冒出騰騰熱氣,雪白暄軟的開花饃綻開“笑臉”。這座曾經沉寂的校舍,如今已成為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年增收超百萬元的“聚寶盆”。
“爺爺用木榨槌敲了一輩子油坊,父親挑著油擔走遍十里八鄉,現如今咱家的油香要飄到北京去哩!”在東燁植物油公司車間里,負責人付景良摩挲著祖傳的銅制油勺感慨道。這位曾在廣東打拼十余年的“新農人”,2023年響應鎮黨委“能人返鄉”號召,帶著現代化生產設備回到西仵村。如今,東燁的菜籽油、葵花籽油通過電商平臺直供北京社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食堂,年銷售額突破800萬元。“村里20多個脫貧戶在這里當上‘現代油匠’,月工資4000多元。”付景良說著,擰開一瓶新研發的亞麻籽油,“最欣慰的是,父親的油擔子,在我手里變成了鄉親們的‘金飯碗’。”撫摸著“非遺工坊”的牌匾,這位“新農人”滿眼自豪。
與油香交織的,是面點作坊里飄來的麥香。“張嬸家孫子滿月訂了80個壽桃,東仵村老李家娶媳婦要200對龍鳳喜餅,下午3時前必須送到!”面點作坊負責人李海云在接單本上勾畫。這個由村集體參股、5戶村民合伙經營的小作坊,專門制作黎城傳統面點,紅白喜事定制套餐尤其走俏。“上個月東旺村辦喜宴,我們連夜趕制200斤喜餅”“李大爺腿腳不便,黨員送貨隊每周送一次花卷”……談起生意經,西仵村黨支部書記劉聯紅如數家珍。
村黨支部創新“群眾點單、作坊接單、黨員送單”模式,不僅讓傳統手藝煥發生機,更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如今,小作坊日均生產面點500斤,帶動8名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村集體年分紅達15萬元。
如今的西仵村,榨油車間與面點作坊組成“黃金搭檔”:油渣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農田,菜籽種植基地為村民提供季節性用工崗位,面點下腳料喂養的生態黑豬又成新產業……
去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30萬元,較上年增長25%,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目前,鎮黨委正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要將“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經驗推廣到更多村莊。
夕陽西下,付景良站在新落成的黨建文化墻前,墻上的“傳承、創新、共享”六個大字正映照著廠房里升騰的煙火氣。一縷縷從村莊飄出的油香麥香,正譜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