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山茱萸收獲的季節,12月10日,在黎城縣西井鎮五十畝村山茱萸種植基地,種植戶張書平手握山茱萸采摘機,機器高頻震動下,成熟的果實紛紛脫離樹枝,掉落在樹下鋪開的布單上。十幾分鐘,一棵山茱萸樹就采摘完畢。基地里,成熟的山茱萸果實如瑪瑙般掛滿枝頭,色澤殷紅,嬌艷欲滴,伴著微風,一股股藥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以前,采摘山茱萸是件麻煩事,村民需要爬上樹一顆一顆采摘,采摘過程中,難免會折損樹枝傷及山茱萸樹。今年,五十畝村的部分村民用上了山茱萸采摘機,采摘一棵樹僅需十幾分鐘,省時又省力,且采摘干凈徹底,成為村民采摘山茱萸的必備幫手。
山茱萸,俗稱棗皮,又稱山萸肉,果實呈橢圓形,顏色鮮艷,通透如紅寶石,不僅花美,其果實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山茱萸開花時,游人在金黃色的山茱萸樹下悠閑漫步,體驗自然風情和農家生活。到山茱萸采摘時,宛如晶瑩剔透的紅瑪瑙,豐收的果實給該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五十畝村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增加山茱萸產業發展的“含金量”,通過提供技術指導、開設培訓班,幫助種植戶提高山茱萸的產量和質量。同時,圍繞山茱萸這一特色主導產業,采取“支部+農戶”模式,積極探索“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烘干、統一銷售”的模式,進一步促進農業提質提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山茱萸種植逐漸成為當地村民新的收入增長點。目前,全村種植面積達400畝,年產量達85000斤,主要銷往河北、河南等地。
為了延伸山茱萸產業鏈,今年五十畝村建造烘干車間,采摘的新鮮山茱萸可以及時烘干,延長了儲存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
“色澤鮮紅的山茱萸采摘回來后,經過脫籽去皮、蒸煮殺青、烘干機干燥脫濕、色選機自動分揀等加工流程,山茱萸成品就可以發往全國各地,村民腰包鼓了起來。”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海引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山茱萸烘干車間,只見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忙著加工山茱萸。自采摘以來,車間已收購100噸鮮果,日烘干量兩噸。
如今,種植山茱萸為當地農業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村民提供了更多收入來源。
“村里種植的山茱萸顆粒飽滿、顏色鮮艷、品質優良,好種易活,不需要投入太多本錢和管護精力。我們平時可以在外打工,到了收獲時節再回來采摘。”村民李培林高興地說,“這幾年,通過種植山茱萸,我們一家人有了更多收入,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近年來,西井鎮依托山茱萸做文章,充分發揮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勢,引導廣大村民發展山茱萸規模化種植。如今,西井鎮共有16個村種植,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每畝可為村民創收4000元左右。
“五十畝村將以市場為導向,擴大種植規模,不斷精化山茱萸深加工,延長山茱萸產業鏈,提升山茱萸附加值,形成以山茱萸種植、深加工、倉儲、包裝、銷售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發展鏈,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穩定增收,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振興。”談及發展規劃,李海引臉上滿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