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潞城區昌盛幼兒園后廚的燈光準時亮起。戴著口罩的食堂工作人員手持檢測儀,貼近剛送達的西芹仔細查看:“農殘值0.02,冷鏈運輸溫度3.8℃,全部合格。”操作臺邊,分揀整齊的新鮮雞蛋整齊碼放在框中,消毒間傳來餐具清洗機的轟鳴——這是昌盛校園餐每日的開篇,也是守護全校師生“舌尖安全”的生動注腳。
“校園餐”,這看似簡單的三個字,不僅緊密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更如同一條無形的線,牽動著每一個家庭的心。在潞城區昌盛學校,校園餐早已成為檢驗教育溫度的重要標尺——從幼兒園到中學,這里的每一餐都經歷著“全鏈條管控”的嚴苛考驗,承載著“分齡化定制”的育人匠心。
走進昌盛幼兒園明廚亮灶的操作間,獨立劃分的加工區、烹飪區、面點間等功能區域井井有條,不同顏色的菜板和刀具嚴格區分葷素加工,紫外線消毒燈在面點間定時啟動,留樣柜里48小時留存的餐品標注著精確的時間和品類。
“我們實行‘六步驗收法’,食材新鮮度、保質期、檢疫證明缺一不可。”食堂安全管理員申海旭翻開電子臺賬,每筆采購記錄都關聯著供應商資質、農殘檢測報告和冷鏈運輸數據,“家長掃碼就能看到西芹從田間采摘到擺上餐桌的全流程,真正實現‘來源可溯、過程可控、責任可查’。”
這種全鏈條管控并非幼兒園獨有。在昌盛中學食堂,從糧油到生鮮,每樣食材都要經過“資質審核-抽樣檢測-分類儲存-規范加工”的層層關卡。從幼兒的第一口輔食到中學生的晚餐牛奶,安全底線始終貫穿如一。
除了嚴格把控“舌尖上的安全”,學校在營養攝入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今天上午的加餐是酸奶,下午還有堅果哦。” 工作人員的輕聲提醒,揭開了昌盛校園餐的精細化奧秘。針對3-6歲幼兒的生長發育特點,學校廚師團隊參照《中國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制定出每周多道不重樣的食譜:早餐搭配雞蛋和小米南瓜粥,午餐保證“一葷一素一湯”,加餐根據季節調整為不同的水果,確保蛋白質、膳食纖維、微量元素均衡攝入。
中學部的餐桌上則呈現著“成長能量套餐”:早餐有雞蛋、各種主食和新鮮果蔬,午餐葷素搭配均衡,晚餐搭配助眠熱牛奶,午間加餐有香蕉、蘋果等應季水果。“學校的飯每天都有新花樣,肉菜做得香噴噴,還有我愛吃的糖醋里脊!”中學生楊萌婷的笑容,印證著分齡化配餐的用心——讓幼兒園孩子吃得開心,讓中學生吃得科學,每一餐都成為成長的“營養補給”。
為了將這些精細化舉措落到實處,學校構建了嚴密的管理體系: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配備專職安全管理員和食品安全總監,嚴格執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制度。每日晨檢記錄餐具消毒參數、食材儲存溫度,每周開展設備安全隱患排查,每月召開專題會議優化配餐方案,形成“責任到人、流程閉環、動態監管”的管理模式。
昌盛中學校長助理陳娟滿懷信心地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校園餐飲管理體系,推動‘營養、安全、服務’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精心做好每一餐飯,讓家長放心,讓孩子不僅吃飽更要吃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