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西麓,一路遠望。文王山腳,濁漳河畔,這里坐落著抗戰時期八路軍總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東渡黃河、挺進太行,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第一個長期駐扎的地方——北村。
歲月流轉,山河無恙。如今的潞城區店上鎮北村,在紅色精神的浸潤下,干群一心,錨定目標,鉚足干勁,在太行山深處繪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黨建引領
增強發展“原動力”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等曾在這里生活、戰斗……”每當游客問起北村的故事,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振彪就主動擔起金牌導游的擔子。
郭振彪普通話也不算標準,但游客都喜歡找他,郭振彪說的全是心里話:“如今,村里的水、電、路都通了,老百姓年底的分紅也翻番了。2021年北村還成功入選中組部、財政部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
這些年,北村將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引擎”,高位統籌謀劃全村建設“施工圖”,繪就“強村富民”新畫卷。
夯實支部堡壘。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書記“領頭雁”作用,大力實施“書記項目”。強化“四鄰聯動”,堅持健全“村黨組織-村民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充分按照“老、中、青”梯次格局,落實“干部聯組、黨員聯戶”制度,推行“一幫四”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法,輻射帶動四鄰,凝聚黨群合力,為推進北村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提供強大動力。
以醋興業
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冬日清晨,一縷縷醋香從北村的農家小院溢出,忙碌的村民們翻動著醋醅,嚴格按照“制曲養菌、蒸煮醋飯、下曲發酵、攪拌谷糠、搓曲來火”五步驟成就一壇壇好醋。
“蒸煮高粱時,要根據季節、溫度、濕度等,調節高粱和水的比例,拌曲時,攪拌要做到全面均勻通透。”一次次的釀醋經驗使村民張保國形成了自己的小竅門。而在北村,150余戶人家都有制作售賣老醋的傳統。
“經濟要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郭振彪說,“守著好手藝,還能吃窮飯?”
近年來,北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農戶釀造老陳醋優勢,先后成立長治市養康醋業有限公司和北村老陳醋釀造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吸納150余戶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共同打造“北村老陳醋”品牌,預計平均每年可為村集體收入150萬元,制醋農戶增收1.5萬元,村民們的口袋日益富足。
2023年,在上級部門幫助下,成功為84戶釀醋農戶申請到發展庭院經濟特色釀醋項目產業獎補資金10萬元,建立科技科普活動點,吸引不少研學團隊前來體驗。
釀醋產業的發展,不僅培育了鄉村研學游新業態,也帶動了南瓜園種植等其他產業相繼豐收。搭建14座鋼架大棚,推廣種植西紅柿、香瓜等特色果蔬;推動閑置用地二次利用,引進宙石新型建材、盛其歐工貿等多家企業,以土地“存量”換取發展“增量”,壯大村集體經濟,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30萬元。
用好資源
村莊來了八方客
紅色基因是激活鄉村振興的“紅色密碼”。北村利用好本土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推動紅色資源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在紅色基因傳承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走深走實。
整合修繕八路軍總部舊址、北方局舊址等紅色地標,對民俗和革命展區進行規劃布局和梳理升級,對沿線紅色故事進行情景還原,設置雕塑或紅色打卡點,打造“紅色歷史文化街”,有效提升紅色研學、傳統民俗的游覽體驗度。
“我們深挖紅色文化底蘊,積極打造潞城區紅色研學教育基地。充分將紅色革命歷史資源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相融合。”北村黨支部委員郭鑫介紹。同時,基地可容納150人住宿、300余人就餐培訓,可為村集體經濟提高收入作貢獻。
為講好北村紅色故事,由年輕黨員牽頭成立紅色基因傳承志愿服務隊,精心打造“北村說”“小小講解員”兩個志愿服務宣講品牌,常態化開展紅色故事志愿宣講活動。
同時,豐富鄉村文化建設內容,結合傳統節日時間節點,精心策劃和組織開展“村晚”“農民豐收節”等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增強文化自信,引領文明新風。
如今,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北村,一手依托紅色資源抓文旅融合發展,一手立足當地特色打造農特產品品牌,村莊發展動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