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農田翻金浪,鐮收谷子堆滿倉。日前,在潞城區微子鎮有機旱作農業科研基地,農戶們正搶抓農時,利用晴好天氣收割剛成熟的夏播谷,在確保谷子顆粒歸倉的同時,也為下一茬冬小麥播種做好準備。
走進科研基地試驗田,只見滿眼金黃、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谷稈,在陽光下閃耀著誘人的光澤,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用鐮刀砍下一把谷子,拿起一穗,在手心一搓,一粒粒谷子飽滿圓潤,種植大戶王立軍禁不住咧開嘴笑。
“這個谷穗,24公分長,一畝地是2.5萬多株,產量不錯。”農技專家賈雙龍正在和種植戶仔細測量每塊田的谷穗長度、谷粒飽滿度等關鍵指標,記錄下詳細的測產數據。
王立軍則憑借自己多年種植經驗,對谷子產量、產值進行預估。“今年的谷子收成很不錯,你看這谷子多飽滿。今年,我種植40多畝夏播谷,大概能收2.4萬斤。按小米市場價每斤6元計算,收入能達10多萬元。”
夏播谷喜獲豐收,得益于王立軍采取的“冬小麥+夏播谷”輪作模式。何為“冬小麥+夏播谷”輪作模式?即:冬季種植冬小麥,利用冬季低溫抑制病蟲害發生,同時小麥的根系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到了第二年夏季,冬小麥收獲后,趕種一茬夏播谷,利用小麥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為谷子的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正在組織收割的王立軍笑著說:“看夏播谷收成不錯,我計劃到冬天擴大種植面積,種上130多畝冬小麥,明年夏天輪作夏播谷,這樣一年兩作算下來,每畝地收入能達3000多元,總共可收入近40萬元。模式好,效益高,收入也高了。”
近年來,潞城區積極推廣“冬小麥+夏播谷”輪作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讓土地一年四季不閑置,實現產值與產量雙增長,達到糧食作物“一年兩作兩收”目標。
“‘冬小麥+夏播谷’輪作模式已試驗第三年了,我們先后在黃牛蹄鄉、成家川街道、潞華街道史坊村、微子鎮王都莊村進行了試驗示范。冬小麥每畝地產量將近800斤,夏播谷測產下來畝產量600多斤。這么高的產量一定要在全區大面積推廣,讓‘一年兩作兩收’惠及更多農民朋友。”賈雙龍爽朗的笑聲,飛過田間地頭,飛了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