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個縣直單位與駐地社區結成社區黨建聯盟,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全縣2836名在職黨員下沉服務,到居住地小區報到、認領服務崗位、參加社區活動;以28個暖“新”驛站為“聯絡點”,推出暖“新”十條舉措,有效提升新就業群體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近年來,壺關縣全面推進“新晉鄰”城市基層黨建品牌建設,健全完善“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模式,以增強黨建“引領力”、治理“能動力”、社區“向心力”為切入點,全力構建“共建、共融、共享”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
聯盟共建聚合力 增強黨建“引領力”
近日,壺關縣龍泉鎮福馨社區黨委聯合多家民營企業及單位,舉辦“搬遷促業”專場招聘會,20余家優質企業攜200余個崗位亮相,覆蓋制造、服務等多領域。求職者李女士表示:“在家門口就能選崗,還有人幫忙解讀政策,特別方便。”此次活動精準對接供需,真正實現送崗到人、送策入戶,為搬遷群眾就業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以“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雙評價”工作機制為“藍本”,壺關縣將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納入社區治理主體,建立“聯盟共建”紐帶關系,持續拓展社區黨建“聯盟圈”。積極引導146個縣直單位與駐地社區結成社區黨建聯盟,深度參與社區治理;指導全縣各社區黨組織常態化征集居民群眾需求,定期召集“聯盟單位”開展黨建聯席會議,協商敲定“三清單”;由社區黨組織牽頭規劃、聯盟單位領辦協作,形成“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協同接單”的社區黨群服務模式,深度打造“移民搬遷安置專場招聘會”“消防應急演練”“入社政策宣講”等7項嵌入式服務內容,累計服務群眾2000余人次,有效推動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融入“聯盟共建”城市基層治理大局。
志愿共融強主體 激發治理“能動力”
日前,在壺關縣“文明實踐 ‘集’我所需”文明集市上,城北社區志愿者為居民免費檢修小家電;水塔社區開展的口腔義診為居民免費檢查牙齒、講解護牙知識;福馨社區特邀社區達人現場示范傳統剪紙技法,傳授蝴蝶、花朵、燕子等經典紋樣創作……居民王女士感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帶來的便民服務既實用又暖心,讓文明集市成為傳遞溫暖、匯聚善意的幸福驛站。
堅持以公益普惠為目標,壺關縣持續引領多元主體融入城市基層治理,充分調動社區在職黨員、公益志愿者、社區達人等群體積極性,引導其成為社區治理骨干力量,建立“志愿共融”社區服務網絡。通過黨員示范做先鋒,持續引導全縣2836名在職黨員下沉服務,到居住地小區報到、認領服務崗位、參加社區活動,截至目前,共開展“小區共建日”志愿服務活動92次,累計服務群眾2萬余人;志愿服務有保障,通過育強“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紅色小分隊”“平安社區義務宣傳隊”等志愿服務力量,籌備推進壺關籍大學生寒暑假志愿服務活動,持續聚焦“一老一小”,打造“小荷課堂”“幸福就業領航站”等主題活動,受益人群達1000余人次;社區達人支妙招,積極吸納社區達人、有威望的“老同志”等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充分發揮其熟人、熟地、熟情況的優勢,合力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服務共享暖民心 提升社區“向心力”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壺關縣龍泉鎮水塔社區黨委聯合繪本館,共同策劃開展以“童閱春天 書香萌動”為主題的閱讀活動。“孩子以前對閱讀興趣不高,這次活動采用角色扮演、互動游戲的方式,讓他主動參與進來,回家還念叨著故事內容。”參與活動的家長李女士表示,這樣的活動不僅點燃了孩子的閱讀熱情,更為親子陪伴提供了優質平臺 。
探索“以空間換資源、以資源換服務”的運行機制,壺關縣積極盤活社區閑置空間資源,實現社區治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商業服務低償享,以公共服務引導商企提供覆蓋康養、平價供給等優質低償商業服務,深度打造社區服務、商企反哺、居民受益的共享鏈條;社會服務無償享,深度培育“壺關縣社區托育中心”“福馨社區吉祥養老服務中心”等33家“草根”社會組織和轄區優質社群力量,聚焦社區養老育幼需求,鼓勵社區社會組織為轄區居民提供助餐助潔、義務家政、中醫康養、技能培訓等無償社會服務項目,提高社區“造血”能力。
壺關縣創新舉措,將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納入城市治理體系,積極引導其化身“移動探頭”,通過“騎手”微信群隨手反饋社區環境衛生、消防安全、社會治安等重點領域的實時情況,推動基層治理難題及時有效解決。今年以來,共收到并處理的“隨手反饋”共50余條,辦結率達100%,“新興”共享的社區治理“新”風尚逐步形成。
壺關縣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治理模式,全面構建社區空間、社會資源與居民需求協同孵化的黨群服務項目體系,搭建資源共享、多元參與的治理平臺,以“共建、共融、共享”的聯動舉措,推動形成全縣合利、合益、合贏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