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壺關縣城驅車向北,十幾公里的山路蜿蜒如帶。轉過最后一道山梁,土河村便躍入眼簾:青磚黛瓦的民居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斑駁的黃土墻在陽光下泛著溫暖的光澤,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宛如一幅立體的水墨畫。
踏入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仿佛一腳邁進時光的回廊。
土河村地處壺關縣集店鎮東北部,自明代建村,近600年歲月在此沉淀。村內遺留有明、清、民國不同時期的50多處傳統風貌建筑,保留了大量村落格局、建筑選址、宗族文化等方面的歷史信息,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唐代墓葬的陶俑殘片藏著盛唐風華,摩崖石刻的斑駁文字記錄著歲月滄桑,趙氏祠堂的喜鵲木雕保留著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藝。趙家大院、當鋪院、斗桿院等合院建筑,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村落的肌理脈絡,構成一幅古樸而動人的歷史畫卷。
這些融合了當地特色的窯洞與磚瓦房,多為清代至民國時期建造,既有三合院、四合院的規整布局,也有穿堂院、套院的精巧設計。宋誠云院的“主院套小院”結構,趙培祥院的“連環穿堂”布局,處處體現著古人“負陰抱陽、藏風聚氣”的居住智慧。
2023年,土河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你看這斗桿院的墀頭雕飾,圖案歷經百年還這么清晰。”村黨支部書記馬東紅指著一處門樓裝飾介紹。
忽然,遠處傳來一陣嘈雜聲響。“我們正在對古民居群進行微改造。”馬東紅解釋。
來到正在修繕的古民居群,只見幾位工人正踩著腳手架,手持軟管仔細沖刷著墻體,青灰色的磚縫漸漸顯露出原本的輪廓。墻根處散落著新運來的木檁條,這些即將替換老舊構件的木料,正等待著成為百年老屋新的“筋骨”。
在趙永水院,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揭開破損的瓦片,剔除朽壞的椽子,每一塊拆下的舊磚都被編號歸類,以便修復時“原位歸安”。
“修繕不是推倒重來,而是給老房子‘治病’。”壺關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郭海燕蹲在施工現場指著一處斷裂的木梁說,“主要進行房頂修繕、主體加固、墻體沖刷、門窗更換及地面修復等工作。”
這些傳統古民居承載著土河村的歷史記憶,通過結構加固和風貌恢復,既能消除安全隱患,也能讓后人直觀感受傳統建筑的魅力,體現價值特色。
這項始于今年4月的修繕工程,如同為古村“舒筋活絡”,讓藏在太行深處的傳統村落在時光褶皺里重新舒展容顏。
修繕古建是對歷史的敬畏,更是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動能。
近年來,依托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旅游示范村的金字招牌,土河村不斷探索保護與發展新路徑。
“讓古建重新‘呼吸’,不僅是守護看得見的鄉愁,同時也是把鄉愁轉化為發展動能,為村民鋪就家門口的致富路。”馬東紅介紹,這次微改造還承載著古建活化利用的長遠規劃,未來村里打算引入專業團隊,把閑置古院落打造成特色民宿、非遺工坊,讓散落的歷史遺產串聯成文旅線路,吸引游客循著唐陶俑殘片、摩崖石刻、精美木雕,感受土河村的獨特魅力。
晨光漫過斗桿院的飛檐,工地上此起彼伏的敲打聲與山風共鳴。這座藏在太行深處的古村落,以敬畏之心守護文化根脈,用創新思維激活發展動能,將延續了幾百年的故事寫出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