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大山深處霧氣初散,壺關縣石坡鄉黨參種植基地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石坡村村民郭雪姣此刻正彎腰,一邊揮舞著鋤頭松土除草,一邊利落地掐去黨參苗的頂芽,額頭的汗水和著參苗上的露珠滑落進土里。
“打尖要趁晴天,露水干了才不傷苗。”她擦了把汗,身后的參地綿延成一片綠毯,翠綠的黨參嫩芽在晨風中輕顫,地里彌漫著清新的草藥香氣。
不遠處,三五成群的村民同樣也在彎腰除草,鋤頭與泥土碰撞的悶響和山雀啁啾交織,奏響夏日“管護交響曲”。
每年4月到11月,郭雪姣都會與村里四十多個村民一起在黨參種植基地打工。“離家近,一天能掙一百元。既能照顧家里,又能掙錢,日子過得踏實。”郭雪姣的臉上流露出幸福笑容。
這樣的農忙場景在石坡鄉黨參種植基地已成為常態。每年從清明節前開始,種苗、施肥、除草、打尖的精細操作貫穿整個生長周期。“黨參苗是‘金苗苗’,也是我們十里八村增收的好產業,可得管護好。”郭雪姣說。
黨參地里護苗忙,基地的初加工車間也是熱火朝天。切片機器轟鳴作響,工人們熟練地將精選的黨參送入切片機器中,隨著機器的快速運轉,均勻的黨參切片從出料口緩緩而出,散發著淡淡的藥香。
“100斤黨參大約可以加工80斤切片。經過初加工,能夠剔除中間的雜物和藥材的質劣部分,既能保證藥材質量,還能提升價格。”石坡鄉黨參種植基地負責人王有強介紹,采收后的黨參,一部分被加工成黨參切片,另一部分直接供給藥廠,均已形成穩定的供銷渠道,保障了種植基地的黨參能賣得出、賣得好。
中藥材加工是提高藥材附加值、提升產業效益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
“我們在初加工車間做工,收入比出去打工穩定,農忙時也不誤地里的活兒。”石坡村村民申雪珍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談及在黨參種植基地建設初加工車間的初衷,王有強說,是想通過延伸產業鏈,讓黨參產業發展勢頭更旺,從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增加收入。“看到大家工作得開心,收入也在不斷增加,我感到非常欣慰。”
黨參產業的穩步推進,離不開石坡鄉黨委、政府對黨參產業的科學規劃與布局。從田間地頭到初加工車間,從傳統種植到產業鏈拓展,今年石坡鄉將著力打造千畝黨參種植基地,在產業鏈延伸上下功夫,引導黨參種植基地逐步開發黨參酒、黨參茶、精品切片等多元化產品,力爭把黨參產業做大做強,讓這小小的“富民草”在石坡鄉的漫山遍野蓬勃生長,釋放更大的經濟效應,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