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壺關縣的農民還閑不下來。“現在是回收廢舊地膜的高峰期。”店上鎮紹良村陽光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栗交忠介紹,他雇了40位村民清理田間廢舊地膜。地膜利用對農作物的優勢不言而喻,但殘膜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直接還田,會破壞土壤結構、降低耕地質量,致使作物減產;殘膜繞犁,會影響農機作業,還會污染農村環境,危害牲畜健康。
如何治理“白色污染”,強化農田保護?壺關縣積極探索廢舊地膜“以舊換新”回收利用模式,實現了多方共贏。
源頭管控 推廣新型地膜
11月15日,栗交忠雇的村民來到合作社田間撿拾廢舊殘膜。“去年起,我們開始在農田覆蓋加厚高強度地膜。”看著殘膜被順利清理,栗交忠很滿意。之前栗交忠使用的是厚度不足0.01毫米的地膜,“那種地膜薄,風一吹就破,很不好處理。”
“現在,縣里實施了加厚高強度地膜項目,大力推廣0.015毫米加厚地膜。”壺關縣農業農村局環保站站長魏雙兵表示,這樣可以降低地膜風化破損率和回收難度,從源頭上保證地膜的可回收性。
壺關縣地處雨養旱作農業區,季節性干旱時有發生。地膜覆蓋可增溫、保墑、提高肥效和減緩土壤板結。20世紀90年代,農用地膜在當地大面積推廣,助推旱作農業擴面提質、穩糧增產。截至目前,該縣年均地膜覆蓋面積約14萬畝,年使用地膜量約500噸,地膜在全縣農業生產中已不可或缺。近年,隨著地膜普及,逐漸出現農田殘膜量增長、“白色污染”加重等問題,解決地膜回收難題迫在眉睫。
堅持源頭管控,讓非標地膜無處可藏就十分重要。在這一方面,壺關縣下了很大功夫。“我們禁止農戶使用非標地膜。加厚高強度地膜雖然價格稍貴,但保溫和保墑效果更好,且不易破損,減少了人工撿拾費用和對環境的損害。”魏雙兵說,全縣堅持“邊整治、邊宣傳、邊引導”,鼓勵支持農民正確選用地膜、科學使用地膜。
完善流通 建設回收體系
田間地頭撿拾回來的地膜要運往何處?廢舊地膜“以舊換新”怎么個換法?從陽光種養專業合作社出來,沿鄉間小道走5分鐘,行至村口,這里有一處廢舊地膜回收網點——紹良村農資誠信合作社。
走進紹良村農資誠信合作社,鋼架大棚上“2024年農田殘膜回收點”字樣的紅色條幅十分顯眼,大棚內滿是一包包整齊擺放的廢舊地膜。“舊膜可以按5.5:1的比例兌換新膜。”合作社負責人秦郭紅介紹。話語間,有3位村民騎著自家的三輪車來此處送廢舊地膜,每車約100斤。
2015年,紹良村農資誠信合作社被選定為廢舊地膜鄉鎮回收網點。“現場交膜要嚴把回收地膜質量關,抖土、晾曬這些環節不可少,對合格地膜稱重后還需及時做好臺賬記錄。”秦郭紅說。去年,合作社與壺關縣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將其回收的廢舊地膜轉運至該公司進行加工生產再利用。其間,合作社回收廢舊地膜100多噸,覆蓋周邊3個鄉鎮、100個村,約1000個農戶。
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車間里,一團團廢舊地膜在生產線上被粉碎、清洗、擠壓,變成塑料顆粒。“生產1噸再生原料顆粒需要5.7噸廢舊地膜。”公司負責人王玉堂說。廢舊地膜在這里“回爐重造”,變廢為寶。該公司在壺關縣多個鄉鎮開設回收網點,以回收網點為中轉,用合理的價格回收農戶手中的廢舊地膜,實現產、銷、回收一條龍服務。此舉有效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深度融合。
培育市場 資源變廢為寶
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位于百尺鎮寨河村,該鎮廢舊地膜由公司直接回收。11月15日下午,在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廢舊地膜回收處,等待交貨的車輛排起了“長龍”,工作人員逐一核驗、開票、填寫“以舊換新”臺賬。“能免費換新膜,撿拾舊膜咋能不積極?”寨河村村民王建兵指向自己的農用車,說這一車廢舊地膜怎么也值1000元。
“誰生產誰回收,一方面要有政策引導,另一方面也需積極培育農膜回收市場,讓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成為企業自發的市場行為。”張靖波說,這樣才能加速讓資源變廢為寶,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政策扶持,讓企業更主動作為、讓農戶更廣泛參與。壺關縣建立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激勵機制,根據回收加工量,對廢舊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業及回收點實施以獎代補。“年底,我們將探索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質量、數量指標及農民滿意度測評。”魏雙兵介紹。
“建立健全農膜回收市場,讓地膜實現科學使用回收,是惠及全縣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方面的大事。”魏雙兵說。經濟效益方面,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為周邊村鎮提供了50余個就業崗位,“以舊換新”可增加農民收入120余萬元;社會效益方面,廣大農戶對廢舊地膜危害的認識有了極大提高,自主撿拾交售農膜的積極性顯著提升;生態效益方面,得以有效治理農用土壤和農村環境污染,提升耕地質量,促進全縣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加快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