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綻新顏
精彩演繹惠民眾
長治,這座鐫刻著千年文明印跡的古城,正以“人人都是文藝主角兒”的生動實踐,綻放新時代的文化光芒。近年來,我市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搭建,結合群眾自發參與,形成了“人人可參與、人人能創作”的良好文藝生態。無論是街頭巷尾的表演,還是社區里的書畫展覽、鄉村舞臺上的傳統戲曲,大眾文藝正以多元、包容的姿態,滋養著這座城市的文化靈魂。
社區文藝:百姓舞臺,人人都是主角
每天早上,在市體育公園里,總能看到一群中老年人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他們并非專業舞者,但動作整齊、笑容燦爛。這支名為“夕陽紅舞蹈隊”的團體,由退休教師王阿姨發起,最初只有幾個人,如今已發展到近百人。
“我們就是圖個開心,沒想到還能參加市里的文藝匯演。”王阿姨笑著說。在我市,像這樣的群眾文藝團隊數不勝數。政府通過“社區文化節”“百姓大舞臺”等活動,為普通市民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
在太西街道潞才社區,定期舉辦的“文藝沙龍”越來越受居民歡迎。大家可以自由報名,表演歌曲、舞蹈、相聲、快板等。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最初只是幾個文藝愛好者自娛自樂,后來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每次活動都能吸引近百人圍觀。”
這種“零門檻”的參與模式,讓許多原本不善于展示自己的普通人在這里找到了自信。50歲的張師傅是一名水電工,平時沉默寡言,在“文藝沙龍”的舞臺上他唱了一首《黃土高坡》,贏得了熱烈掌聲。“沒想到我也能上臺表演,感覺生活更有意思了。”他感慨。
鄉村文化:非遺傳承,老技藝煥新生
長治不僅是現代文藝的沃土,更是傳統文化的舞臺。在我市各個縣區,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正通過大眾參與重新煥發生機。
潞城區的“八音會”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形式,曾經因傳承人老齡化而面臨失傳。近年來,當地政府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邀請老藝人教授孩子們演奏鑼、鼓、嗩吶等樂器。如今,不少中小學生都能演奏一兩段傳統曲目。“以前覺得這些老調子土,現在越學越有意思。”15歲的初中生劉陽說。他和同學們組成的“少年八音隊”還在學校的文藝比賽中拿了獎。
傳統秧歌也迎來了復興,市藝校開設襄垣秧歌專業藝術培訓班,招收學制6年的中專班學員,由專業老師任教,解決這門非遺技藝創新傳承的問題。此外,還有不少年輕人從秧歌中找到了興趣和熱愛。23歲的李夢原本在外地打工,回鄉后偶然參加了一次秧歌表演,從此便愛上了這門藝術。“以前覺得這是老年人的玩意兒,現在發現它既有節奏感又有故事性,特別有意思。”如今,她已成為村里秧歌隊的骨干,還嘗試將現代舞蹈元素融入傳統秧歌,讓表演更具觀賞性。
數字賦能:云端傳播,讓普通人“破圈”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長治的大眾文藝也搭上了數字化的“快車”。許多民間藝人通過短視頻平臺展示才藝,讓本土文化走向全國。
“山是太行山,壯美的紅圖畫。水是汾河水,流過了青磚瓦。五千年黃土黃,中華大文化,美麗山西我的家。”隨著抖音主播劉路杰的歌聲響起,直播間天南海北的粉絲,都被他勾起了思鄉之情。有遠在上海工作的山西人給他評論:“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也有在香港的長治人,給他寫下留言:“聽到這首歌心情好多了,你的聲音很治愈。”
生于平順縣青羊鎮羊井底村的劉路杰,曾以為好嗓子只能用來自娛自樂。如今在直播間唱民歌,不僅獲得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也讓更多人聽見了來自黃土高原的文化回響。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壺關縣的剪紙藝人王阿姨,通過直播教網友剪紙技巧,不僅傳播了傳統手藝,還增加了收入;潞城區的退休教師老李,每天在快手上朗誦自己寫的打油詩,收獲了眾多粉絲。
互聯網降低了文藝創作的門檻,讓更多人有機會展示自己。在傳統舞臺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億萬部手機屏幕正亮起新的聚光燈,讓每個懷揣才藝的普通人都能追求自己的星辰大海。此外,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網絡文藝人才培訓”,幫助民間藝人掌握新媒體技能,讓傳統文化以更年輕的方式傳播。
政策支持:精準發力,讓文藝入萬家
大眾文藝的繁榮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近年來,我市推出了一系列舉措,鼓勵市民參與文藝創作。
“文藝小分隊”下鄉,將專業演出送到家門口。今年以來,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十余支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深入基層開展惠民演出。截至8月14日,已累計完成演出1491場。演出內容豐富多彩,既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專場,也有形式活潑的綜藝晚會,不僅極大豐富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傳承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更吸引了大量文藝愛好者和群眾積極參與創作、同臺表演,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蓬勃的文化活力。
“周末大劇院”免費開放,降低文藝參與門檻。來自市直及各縣區的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每周五晚在市潞安劇院為觀眾獻上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今年以來,已成功推出32場精彩演出,涵蓋上黨梆子、上黨落子、豫劇、歌舞、雜技、八音會等多類藝術形式,真正實現了“周周有演出、場場都精彩”的文化惠民目標。“周末大劇院”以接地氣的形式,大幅降低了群眾欣賞專業藝術的門檻,讓廣大市民能夠輕松走進劇場,近距離感受舞臺藝術的魅力。這一文化惠民舉措不僅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滿足了不同年齡層觀眾的文化需求,成為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張亮麗名片。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文藝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生活方式。”市文化和旅游局藝術科科長郝慧橋表示。(文/圖 韋云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