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風來 潤物細無聲
—— 我市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
2025-03-22 來源:上黨晚報 編輯:路璐 |
機制引領 筑牢移風易俗根基
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重在建章立制,讓文明常態暢行。
近年來,我市堅持目標導向,明確目標任務,依據《長治市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深化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工作的實施方案》,持續鞏固和深化移風易俗成果,大力倡導文明新風,不斷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各縣區結合當地實際細化工作舉措,指導所轄村(社區)將喪事簡辦、厚養薄葬、尊老愛幼等優良傳統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并在顯眼位置長期張貼公示。
除此之外,各村挖掘本地文化、征求村民意愿,制定村規民約,常態化開展宣傳宣講、議事協商、教育規勸、服務監督等,推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提升,有效激發群眾參與移風易俗的主動性和內生動力。
與此同時,抓住黨員干部“關鍵群體”和紅白事宜“關鍵人物”,在婚喪事宜籌備階段“關鍵節點”,多形式宣講婚喪事宜新辦理念,扎實開展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婚喪陋習治理,積極倡導“零彩禮”“低彩禮”,倡議青年參加集體婚禮,文明婚喪理念深入人心。
……
一項項舉措,讓移風易俗走進每個村落、每戶家庭,匯聚起全民參與的社會正能量,讓文明新風變得有品行、有溫度,更貼近民心。
宣傳引導 迸發文明新風活力
去年,屯留區常金村一位年屆九旬的老人逝世,其兩個兒子經濟條件優渥。然而,在操辦母親喪葬事宜時,二人堅守簡約質樸的理念,未大肆鋪張操辦,未延請八音會渲染儀式,一切從簡而行,以實際行動打破陳規陋習,為鄉村移風易俗注入強勁動力,讓文明、節儉的新風尚在鄉村蔚然成風。
這事要是放到以前,村民遵循舊俗,辦一場紅白事動輒花費數萬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壓力。為扭轉這一局面,常金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詳細的村規民約,明確婚喪嫁娶操辦標準。同時,利用文化廣場、宣傳欄、大喇叭等宣傳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定期評選“星級文明戶”“移風易俗好榜樣”,樹立文明新風典型。
觀念上的“破冰”,才會有行動上的“突圍”。風俗習慣歸根結底還是思想觀念的問題,教育引導是推進移風易俗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文明實踐活動,持續開展“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宣傳教育活動,把移風易俗的政策制度、經驗做法、先進典型送到千家萬戶,讓群眾隨時隨地接受文明教育。
培育和涵養文明新風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功成。我市通過多形式的宣傳,使廣大群眾從“被動聽”到“主動講”再到“自愿做”,思想觀念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
文明育人 厚植文明鄉風底蘊
咚咚鏘、咚咚鏘……在長子縣宋村鎮東郭村,一場熱鬧非凡的婚禮正在舉行,宋村鎮“木蘭花”鼓樂志愿服務隊成為婚禮上的一大亮點。
“木蘭花”鼓樂志愿服務隊由村上文藝愛好者自發組建,共有18個人,只要當地居民有需求,就上門免費表演助興,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木蘭花”鼓樂志愿服務隊隊長、東郭村婦女主任任先枝表示:“我們致力于服務鄉親,宣傳移風易俗、文明迎親的新政策,倡導婚事新辦、喜事簡辦,引領時代新風尚。”
文化的力量如涓涓細流,能滋潤心靈、啟迪智慧。我市充分發揮文化在移風易俗中的獨特作用,讓文明新風在文化滋養下茁壯成長。
各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圍繞移風易俗創作、改編了快板、小品等一批優秀節目,文化、文藝志愿者深入基層,在群眾家門口演繹作品,讓群眾更直觀感受移風易俗的益處,教育引導群眾向陳規陋習說“不”,爭當文明新風的積極倡導者和自覺實踐者。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如今,全市廣大群眾從觀念到習慣,從文明素養到精神面貌,都在悄然發生變化,文明新風正在潛移默化地融入群眾生活的一言一行,成為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浸潤長治大地。(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