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師,我考上同濟大學啦!特意來跟您報喜!”前不久,長治市實驗學校教師于程的辦公室里,傳來學生王佳彬激動的聲音。這份跨越時光的喜訊,正是于程以青春堅守講臺、用愛育人的美好回響。
今年34歲的于程,畢業于山西大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長治市實驗學校二年級(11)班班主任并承擔語文教學工作。提及為何選擇教師這份職業,于程的眼神里滿是溫情:“我的母親就是一名老師,小時候總看她批改作業到深夜,也總見她收到學生寄來的賀卡,那種傳遞溫暖的感覺,從小就刻在了我心里。”2013年,帶著對教育事業的憧憬,于程踏上講臺,從此便以真心為筆、以責任為墨,在三尺講臺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對小學老師來說,一年級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于程對此深有體會。剛接手一年級時,她面對的是一群剛從幼兒園過渡來的學生。有的上課坐不住,不到十分鐘就想離開座位;有的不會整理書包,課本、文具散落一桌;還有的沒養成規律作息,上課時常打哈欠、走神。“這些問題看似瑣碎,卻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和習慣養成。”于程沒有急于批評,而是用耐心一點點引導。
為了幫學生養成坐姿習慣,她設計了“坐姿小標兵”評比,每天上課前先示范正確坐姿,再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針對整理書包的難題,她會手把手教學生按學科分類擺放課本;遇到作息不規律的學生,她會私下和家長溝通,建議共同制定睡前閱讀、早睡早起的計劃。同時,她還精心設置“送你一朵小紅花”“成長積分”等獎勵機制,學生只要課堂發言積極、遵守紀律,就能收獲小紅花或積分,攢夠還能兌換小獎品。
在于程的堅持下,班里的學生不僅能遵守課堂紀律,還學會了自主管理物品,連家長都忍不住稱贊:“孩子回家后主動整理書包,還會提醒我們按時睡覺,變化太大了。”
看著學生從一年級的“小不點”長成六年級的“小大人”,是于程最有成就感的事。她還記得學生王佳彬,曾是班上“最讓人頭疼”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疏于陪伴,王佳彬不僅缺乏安全感,還養成了調皮搗蛋、不服管束的性格。了解孩子的情況后,于程并沒有放棄,反而給予了他更多關注。課堂上,她會特意找王佳彬回答問題,哪怕他只說對一半,也會大力表揚;課后,她會主動和王佳彬談心,聽他分享生活里的小事,還經常和他的父母溝通,建議他們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當時就覺得這孩子本質挺好,只是缺愛、缺引導。”于程回憶道。在她的持續鼓勵和耐心教導下,王佳彬漸漸變了,上課不再打鬧,開始認真聽講,遇到難題也會主動請教老師和同學。到了四五年級,王佳彬的成績一路攀升,穩居班級前列。今年,這個曾經調皮的小男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同濟大學,成為許多同學的榜樣。“要是沒有于老師當年的耐心教導,我可能走不到今天。”王佳彬的這句話,是對于程教育工作最好的認可。
作為一名班主任,于程把班里的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呵護,但作為一位母親,她對自己4歲的女兒卻難免有愧疚。最讓于程難忘的是孩子2歲半時的一次發燒,那天,她正在學校上課,突然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說孩子體溫飆升到39度,哭鬧著要媽媽。電話掛斷,于程的眼淚瞬間就掉了下來,可看著教室里幾十雙期待的眼睛,她還是強忍著牽掛,繼續完成教學任務。直到放學鈴聲響起,她才匆匆趕回家。“當時心里特別難受,覺得對不起孩子,但班里的學生更需要我,我不能丟下他們。”談及此事,于程的聲音有些哽咽,卻依舊堅定。
12年時光,從初登講臺的青澀青年,到如今獨當一面的班主任,于程用青春的汗水澆灌著教育的沃土,用真心守護著學生的成長。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日復一日的備課、上課、談心、家訪中,把青春的光芒灑在三尺講臺上,把溫暖的種子種進每個學生的心里。(馬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