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貴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郭秋貴的家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毅然拋頭顱、灑熱血,將滾燙的青春與寶貴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戰場上。近日,家住襄垣縣古韓鎮石灰窯村的抗日烈士親屬郭玉中,鄭重捧出一封歷經80載歲月的家書,讓這段塵封的歷史走進公眾視野。泛黃紙頁間記載的過往,宛如一把時光密鑰,悄然開啟記憶閘門,將我們帶回那個槍炮轟鳴、山河嗚咽的年代。
一紙家書的歲月回響
“二位老大人自從東山回去也未來音,不知大人回去沒有,兒在隊里很是掛念……兒在青年,為國家出力是兒應負的責任,請大人不要掛念……”
泛黃的信箋在陽光下泛著細碎的光,墨跡因歲月侵蝕略顯模糊,卻字字如叩擊心扉的鼓點。這封寫于1944年12月的家書,是郭玉中在翻修自家老宅雞舍時,從陳舊磚塊下意外發現的。信的主人是山西抗日決死隊戰士、革命烈士郭秋貴,也是他從未見過面的“父親”。
這封穿越81年的家書,藏著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1944年,襄垣縣尚屬敵占區,日寇盤踞的縣城硝煙未散。烽火連天中,一封家書既是家人望眼欲穿的慰藉,也可能成為招來殺身之禍的“罪證”。郭秋貴的家人收到信后,連夜將其藏進雞舍夾層,這個最尋常的農家角落,悄悄成了守護革命火種的“秘密保險箱”。
“這封信在我們家保存了這么多年,我總覺得它不該只藏在家里,它應該被更多人知道,讓大家都能感受到當年那些年輕人的家國情懷。”郭玉中輕撫信箋,指尖劃過“為國家出力”幾字時微微顫抖。這封家書不僅是郭秋貴留給家人的念想,更成了那個年代無數青年舍家衛國的縮影:他們把對親人的牽掛深藏心底,把個人生死拋在腦后,用青春熱血澆筑起民族脊梁。
一個青年的赤膽抉擇
沿著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來到襄垣縣古韓鎮石灰窯村佛道街。群山環抱中,幾孔陳舊的窯洞靜靜佇立,窯洞后坡的田地,正是郭秋貴當年離家的地方。
1943年,18歲的郭秋貴做出了改變一生的決定。彼時家鄉已被日寇鐵蹄踐踏,親眼目睹侵略者燒殺搶掠的他,心中燃起抗日怒火,一心想加入抗日隊伍,卻遭到母親的極力反對。這位已飽嘗喪子之痛的母親,身邊只剩郭秋貴這一個兒子,為留住他,悄悄為他定下一門親事,想以童養媳拴住兒子的腳步。
但封建枷鎖鎖不住青年的報國志。一個尋常的午后,正在窯后種地的郭秋貴扔下鋤頭,向著抗日隊伍所在的方向奔去。“扔下鋤頭就跑了。”鄉親們的樸素描述,藏著一個青年最決絕的勇氣。
頗有意思的是,郭秋貴走后,曾與他有過婚約的姑娘郭愛花并未成為他家的童養媳,后來她嫁給了當地一名工人,生下了郭玉中。而當時郭秋貴家只剩老母親與姐姐相依為命,便認了郭玉中做孫子,讓他帶著妹妹一同住進了郭家老宅,郭玉中由此成了郭秋貴名義上的“兒子”,這也讓這個烈士家庭得以延續血脈。
在翻修后的雞舍旁,郭玉中指著一塊刻痕斑駁的石頭說:“小時候,奶奶總在這里給我講‘父親’的故事,說他在隊伍里學認字、練射擊,說他每次戰斗都沖在最前面。”而這位一生牽掛著烈士兒子的母親,在郭玉中一家的悉心照料下,于1980年安詳離世,享年82歲。
這些碎片化的記憶,讓郭玉中慢慢了解到,郭秋貴加入山西抗日決死隊后,在沁縣、沁源、陽城一帶開展游擊戰,多次參與伏擊日寇的戰斗,直到1945年犧牲。
郭玉中的家中還珍藏著國家發給郭秋貴的烈士證明書,上面寫著:“郭秋貴同志在革命斗爭中壯烈犧牲,經批準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落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這張泛黃的證書,與那封家書一同,成為郭秋貴烈士英勇事跡的有力佐證。
“他走的時候說,等打跑了日本鬼子,就回來種好自家的地。”郭玉中說,這句未兌現的承諾,成了家人80多年的牽掛,也成了激勵后輩的動力。
一脈精神的薪火不息
走進襄垣縣革命烈士陵園,蒼松翠柏環繞著高聳的紀念塔。塔壁上,郭秋貴的名字與千余名烈士并列,簡介只有短短一行:“郭秋貴,二十歲,佛道街人……”
二十歲,正是生命如朝陽般蓬勃的年紀。這位連自己“兒子”的面都未曾見過的烈士,用滾燙的生命為“青春”二字刻下了沉甸甸的分量。
時光荏苒,在他犧牲80年后的今天,郭玉中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延續著這份精神遺產。他扎根工作崗位五十余載,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先進模范”等榮譽,正是他踐行初心的生動注腳。多年來,村里鋪路架橋時,有他奔波協調的身影;鄰里遇到難題時,有他主動伸出的援手。
“每次遇到難處,就想想那封家書。”郭玉中說,父親那代人在戰火中守護家國,我們更該守護好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
郭玉中時常把家書拿給晚輩們看,一遍遍講起郭秋貴扔下鋤頭奔赴戰場的往事,講述那個年代青年在烽火中的抉擇與擔當。他抬眼望向晚輩,目光里有期許,也有沉甸甸的囑托:“你們現在能坐在教室里念書,在書桌上寫字,都是老一輩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后一定要好好學習,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夕陽下,紀念塔的影子被拉得很長,仿佛在與遠方的窯洞遙遙相望。那封藏在雞舍里的家書,早已超越了私人收藏的范疇,它是先輩留給后人的精神火炬,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文/鄧蓉 圖/米鑫 張家愷)